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三国]香草门庭(358)

作者:青山见晓 时间:2024-10-17 10:17 标签:无CP 豪门世家 穿越时空 天之骄子 历史衍生

  荀彧摇摇头,看他酒尚未醒,便只将他扶坐起来,靠在自己肩上,举袖罩住。
  原本陛见后有话与含光说,眼下自然只能休矣。
  果不然片刻,就听他睡着了。
  ……
  “公达,你可知道!今日郊迎,荀文若居然让张济,驱散去迎接荀含光的百姓!”
  高阳里内,已换过衣裳,吃过一碗热羊羹,舒适的躺在温暖的寝室,即将入睡的荀攸,收到了来自堂兄荀祈的亲切问候。
  作者有话要说:
  章名出自《诗经。宾之初筵》
  总之,就是一个醉酒误事的故事,大家都引以为戒吧。
  另外,刘辩这个皇帝,其实这时候还挺合适,他性格也算可以了(比他弟上台麻烦少很多),荀含光其实也挺满意的,大家不要被醉鬼一时情绪带偏了。


第287章 泽中有雷
  室内燃着暖香,帷幔只垂下一半,侍妾阿骛急忙躲去帷幄后面,铜灯却将女子曼妙的跪姿映于帐上。
  这还不如不躲……不过再让她出来,更不像样了。
  荀攸无奈转过头,不看堂兄,看他身后,儿子荀缉站在门边,端正的给他行了一礼。
  荀祈一下子坐在榻上,“荀含光平定叛乱,收回河南、冀州,消息传至长安,闻者无不欢欣鼓舞,纵使昨日风雪,太学诸生、长安百姓得知消息,俱愿箪食壶浆往迎王师,此非盛事?
  “然荀文若得知消息,竟连同廷尉、城门校尉,沿途驱逐百姓诸生!整整三十里,不许人靠近,这是何等行径!如今,外面都传荀氏跋扈,这样一件好事,反倒变成恶名!”
  荀祈连连以手击榻,显然心中实在难平。
  荀攸抱衾坐起,往床里让了让,“兄长冒风雪而来,鬓发衣裳俱湿,不如先去更衣,以免感染风寒。”
  “哪有许多讲究?公达,如今怎么如此精细,似女子一般?”荀祈一挥袖,一道冷风伴着袖子袭出,他却全无察觉,兴冲冲道,“这事你怎么看?莫不是荀文若要做忠臣,为荀含光得胜回朝,光焰太盛,故意以此制之?”
  毕竟,这是荀文若能干出的事嘛?
  “阿兄怎知外间传言?”荀攸无奈叹了口气,向儿子招招手,让他挂下寝室帷幔,遮挡寒风,“太尉入城才不过半日。”
  “诸生、百姓被驱赶归家,自然就将话传得里巷皆知。”荀祈道,他忽而反应过来,“你是说,有人背后操控!”
  “若是如此,又有什么好处?”
  “未必是为眼前得益。”荀攸将自己靠在床围屏风上。
  “你是何意?”
  荀祈果然不跟他客气,张口就问。
  “《易》之十七曰随,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晦入宴息。”荀攸抱膝,徐徐道。
  “泽中有雷,随卦?”荀祈困惑地皱起眉头。
  可荀攸这样说,他就不好再问,听不懂岂不显得愚蠢么?还是回去翻翻书再想。
  “煮一盏葱白汤来。”荀攸望了一眼还头冒白烟的堂兄,向儿子道,“加一枚水梨,剖开。”
  “你哪里学得?”荀祈不免惊奇一下,不过毕竟还有正事要说,他一挥手,据榻倾身严肃道,“你可知,如今陈孔璋入了鸿胪寺,辛仲治还在狱中!”
  陈琳与辛评,都是中条山战后被俘,论起来二者罪名应当差不多,但辛评毕竟还是颍川同乡,和他家姻亲,境遇差异未免太大了。
  “想来是廷尉审议未决。”
  荀攸明白,这才是堂兄今日正题。
  不过他心中也微微惊讶,辛评竟还在狱中?
  毕竟小叔父安排时他正在旁边,如何不清楚其中意思,辛评押解入京,正是方便辛家去赎。
  看来,这半载长安城中颇多变化。
  “荀景光何敢自己做主,还不是荀文若之意?”荀祈不满意他的敷衍,“辛韬惶惶,频来询问,我又能如何回复?难道告诉他,我与荀令君略无交情,帮不上忙,让辛氏日后小心谨慎些?”
  辛韬正是他二人姑母之子,也是长安这一支辛氏领首人物。
  虽非辛评同支,但身同一族,便不能置身事外。
  荀攸心领神会。
  与其说担心辛评,不如说辛韬担心荀氏是否恶了辛氏。
  当年辛氏兄弟与荀休若,还有一段同学之谊,两家交情也颇深,后来竟去投了袁绍。
  “兄长勿忧,辛佐治已为邺城令,另,郭公则为馆陶令。”
  他知道堂兄想知道什么,而这也没什么不可说。
  与宁死不降的辛评相比,辛毗、郭图都降得干脆,在狱中关了一段时日,不曾兴风作浪,又是颍川同乡,在冀州并无根基。
  冀州人才空虚,他们才能足够,最后也就放出来,各领一县。
  其中,使郭图坐馆陶,而近兖州,多少也有制衡郭奉孝之意。
  “如此就好。”荀祈松了口气,“向来太尉严苛,辛韬虽忠心无二,却也惴惴不安。”
  荀攸不置可否,辛氏是没参与王司徒案,可未必没与袁绍交通消息,只是毕竟已经过去,揭破无益,便也罢了。
  葱白比姜汤烧得快,这一会儿荀缉就端了上来,荀祈端着温暖的甜汤,饮了一口,更不急着回家,“你可知太尉东征这半载,长安如何热闹!”
  “……愿闻其详。”荀攸缓缓一点头。
  荀缉也才随彝族使者回到长安,闻此,自引了一席在榻前坐下。
  要说大事,其实也没有,朝堂算得上风平浪静。
  先前被清空一小半,剩下又因为太尉的官吏改制,职份责任清晰后,不得不辛苦干活。
  毕竟对内,有旱情蝗虫,对外还有凉州归复并征讨袁绍,粮草、军械、兵马这些本不富裕,东拼西凑就够忙的了。
  不过民间就很热闹了,几乎每月都有的渭水论经,是不逊于当年月旦评的盛事,月旦评能入室登堂的只是少数士人,渭水这边,就是太学博士与诸生,都是上千人,再加上看热闹的百姓,那就规模盛大了。
  附近甚至起了一片集市,每逢是日,附近乡里都来赶集,商人贩货至长安,恰逢其会,岂会错过这一场商机,如此热闹,荀尚书还调遣守城兵卒,前去维持秩序。
  每次都有人专门解释辩论议题,结束过后,也有文章问世,民间颇兴议论,就是渭水渔夫,都能说出一二。
  “如今又有西域与南中使者入京,长安之中,都觉大汉复兴在望!”荀祈说着也有些兴奋,“冀州既平,百姓官吏无不期盼还归雒阳,不知太尉于此,可有想法?”
  荀攸看出,想要还归雒阳的人里,显然也包括堂兄,可这件事,却不能轻易议论。
  他当即肃色道,“迁都之事,社稷之重,攸如何得知,兄长亦勿问。”
  荀祈表情一僵,公达在他面前少有如此,的确是他失言了。
  他向外侧让了一小半,讪讪放下杯盏,也意兴阑珊。
  “我也是想,不知何时能将耀卿归葬族地。”
  虽然如此,荀攸依旧不接话。
  荀祈又胡乱说叙了几句,便起身离开。
  “依你看如何?”荀攸此时已无睡意,对收拾杯盏的儿子问道。
  “尚书令一箭双雕,长安城中,乱中取定。”荀缉端着案盘,直起身回答。
  他自然地绕过最后一个议题。
  “除此之外?”
  “……人心未靖,天下未安。”
  见父亲有考校之意,荀缉放下案盘,思考后回答。
  荀攸摇摇头,“人心随时而动,永不宁静,君子随势而变,因势利导,尚书令所为如此,太尉亦如此。”
  “太尉《矛盾论》一文,可盖《易》全篇之理,你要记诵于心,时常琢磨,必大有裨益。”
  “儿受教。”荀缉一拜。
  “不多时,太尉会招你问询益州诸事,你心中需有数。”
  “是。”
  “凉州已定,我会与姜氏商议你的亲事,就在二年内。”荀攸在榻上坐直道。

作者部分作品更多

[三国]香草门庭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