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165)
荀柔点点头,“今日课毕,渭阳君自去便是。”
董白入宫与刘氏兄弟作伴,是整个内廷的默契。
整个雒阳城都知道,只待天子出孝,渭阳君就将成为皇后。
“我近来同白马寺的大师学了一章佛经,大师夸我十分颖悟呢。”董白浅褐的眼瞳含着期待。
“女公子勤勉。”荀柔浅浅一笑。
少女顿时雀跃一笑,又忆起近来新学礼仪,连忙站立端正,“多谢太傅夸奖。”
荀柔再次告辞,玄衣颀长的身影消失,董白才回头,发现天子和渤海王站在身后殿门前,想是出来相送。
“陛下,渤海王。”她屈下膝,端正的行了一礼。
先前祖父就告诉她,天子是她未来的夫君,她也很喜欢天子,陛下长得好看,性情温和、姿仪端庄,对她十分照顾,即使她刚来雒阳时,礼仪欠缺,也没有取笑,只是耐心教导。
少年天子清秀的容颜带着温和笑意,请她免礼,邀请她一道去看狸奴。
董白羞涩一笑,站起来,手指拽紧袖摆,心中生出莫名的情绪。
那种情绪,奇怪的让她高兴不起来,像有什么堵在心口,又像心里缺了什么,莫名想大哭一场。
等她回过神,渤海王已经离开了,只有天子还站在面前,静静的,温和的等着她。
“啊,陛下,臣女刚才失神了。”董白慌忙上前,“我们现在去看狸奴吧?”
“好。”天子温和笑了笑,“时辰还早,不必着急。”
……
少年男女朦胧的情意,已经离开的青年太傅并不知晓,他只是恰好碰见,自宣德殿方向匆匆走来的曹操。
自董卓入京以后,除了朝堂之上,荀柔已经很少见到曹孟德了。
与他不时会在朝议上赞同董卓的政见不同,曹操显得有些沉默,即使董卓在朝中罗织罪名,打杀官吏,他也不曾开口为谁求情。
但有兵的就是大爷,再加上,也许董卓以为,宦官之后的曹操,不会像那些出生高贵的公卿那样看不起他,可以拉拢,为他请封骁骑校尉,府中宴席也时常邀请。
曹操并未像他一样,厚重官服外还要披着大氅,他穿得轻便,赤红的武官袍服,衣摆单薄的在寒风中飞扬,脚下虽然没有跑起来,但也健步如飞,寒冬腊月,跑得额头都出汗。
他抬起头,也看见了身后随着侍从的荀柔。
两人目光一对。
荀柔瞬间意识到不对。
刚才一定发生了什么。
他停下脚步,对面的曹操也一样停下来,彼此对望,都没有说话。
时间只一瞬,却像过了一刻钟,荀柔望了望天空,“今日傍晚,将有大雪,孟德兄若要去军营查看,当早些回城。”
曹操眼睛猛然瞪大一圈,连忙克制住,想撇头,刚刚转过一两度,又克制住,这时想起来,抬手抱拳拱手,声音已如常,“多谢太傅提醒。”
荀柔颔首以作回礼,率先提步,往尚书台去。
政务自然不少,但许多关于明年的都没意义了,他随意翻了翻,发现没什么要紧,正准备提起下班,这才听说,曹操被全国通缉,原因是行刺董公。
看来是成功逃跑了。
……行吧,真是……据考证历史上没有献七星一回事呢,但刺杀董卓这种事,现在的曹操也不是做不出。
晚上多半会戒严,荀柔安抚了一下尚书台群吏,提早回家。
他算得颇准,刚到家门,就飘起雪花。
然而开门迎接他的,并非门监,而是荀缉。
“恭迎叔祖。”
荀柔既惊又怒且急,脚下一错,差点从马车上栽下,扶着车柱,只觉得发晕,“阿平!你如何在此!你父亲呢?公达也回来了?他没去常山赴任?”
家里呢,没走吗?总不能都去青州吧?
“衢叔父弃世,攸来奔丧。”荀攸恭敬在车前一揖。
荀柔这才注意,二人都着白衣。
他脚下一软,身体一偏,这回真是被荀攸扶住,才没摔下去。
“衢兄……我竟不知……”他按着荀攸的肩膀,脑中一片空白,好一会儿只说出一句,话一出口,竟又只是如此苍白。
“文若有信,托我带来。”荀攸并未久等他恢复,接着道。
第139章 既见君子
荀柔抬眸。
鹅雪纷飞,雪片就沾在眼睫上,很快就化了。
朦胧间,近在咫尺的的荀攸,只能看清一双幽深宁静的眼睛。
“公达……”
他怎么能……这时候说这个……
“小叔父。”荀攸退后一步,再次躬身作揖,双手捧上信匣,“文若之信在此处。”
这一次,已经长大的荀柔,已埋下头后,大侄子荀攸的表情。
心底的小火苗“噌”的一下窜起来。
他环顾其他,同行的几个荀氏子弟都拱手埋下头,谁都不看他。
数月不见,他们……他们只同他说这些!
“好。”
他猛的抿紧唇角,将自己挪下车,一把夺走荀攸手中信匣,谁也不看,迈着六亲不认的大步走进太傅府。
就让他看看,荀公达非要给他送来的信上,到底写了什么!
荀缉眼看荀柔生气走了,忍不住偷偷瞥向父亲。
“数月不见,含光越发威严。”有人道。
“不错,实令人侧目。”另一人也感慨。
荀攸向儿子回望去,没说话,把荀缉看得低头,心里却一叹,知道今日恐怕不能有结果。
他转身进府,来至正堂。
雪天阴霾,天黑得早,正堂中点起繁枝铜灯,兰脂香膏氤氲满室,香得闷人。
荀柔将麻衣披在身上,发冠取下来系上白麻,在案前坐下。
门监将今日的拜帖和自荐文书一托盘送进来,被他直接放在一边。
荀彧的信匣被打开,厚厚一卷铺展开在案上。
信中没有一句寒暄,准确来说,这都不算是一封信。
这是一册诤谏,一篇策论,一份上书,一封君前奏对,仅此而已。
首先,荀彧写,中原不宁,北地用兵不宜,刘虞是宗室又是州牧,在幽州也素有威望,公孙瓒只是一郡长史却有兵权,本不该相争,但事已至此,两人继续抵角必会造成大祸,现阶段刘虞的安抚政策更适合幽州。
接着,董卓狼子野心必乱京师,他可以和袁氏、曹氏、杨氏等族联合,借用西园兵力限制董卓,大概也知道他和袁绍不对付,还推荐何伯求、许靖,意思自然是他们可以两方还转。
除此之外,还有刘氏宗室,比如益州牧刘焉,荀彧也在京城呆过,也听说过方士董扶说刘焉,益州有帝王气,刘焉就求了益州牧,也没天真的以为刘焉对天子忠心不二,而是认为陈说厉害,对方应当明白此乃大汉生死存亡之秋。
再后,他认为,并州汉民稀少,西河以北多为匈奴,当今之际,朝廷动荡,应当收缩并州战线,该将五原兵马稳固河东,而不是让其深入匈奴战乱之地,孤军在外。
最后作为总结,荀彧再三表示,只要天子安稳,就算天下动荡也是一时,可以“徐徐图之”,战乱迟早会结束。当务之急,先稳固京师,至于其他,无论他想如何,都当顾惜天下百姓。
文章写得很长,铺满整个案。
写时形势当然与如今不同。
但荀柔每看完一条,心就沉一分,血就凉一分,看完最后,满眼墨字乱飞,冲得他颤抖。
每一条都是打脸,荀彧全篇文章,把他的脸都扇肿了。
他不明白……阿兄不知道的……荀柔告诉自己。
除了他,没人知道二百年后的五胡乱华,没有人知道东西晋的世家危害,没有人知道三国之后,才是华夏的至暗黄昏……所有人……没有人知道……
但是……顾惜百姓……
难耐的酸涩委屈涌上来,他捏紧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