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282)
刘璋如何也想不到朝廷来得这样快,还带着他两个兄长,站在长安城头上,望着城下精壮的兵马,感到背后乱嚷嚷的惊恐,他就明白大势已去。
朝廷兵马远道而来,不过万余,相比之下,当不如益州人众,可人多却不一定势重,彼此一接,强弱之势,已然清楚。
益州本就有不满他登位的人,其中有反对父亲的逆臣,也有支持嫡元的儒生,而支持他的人,多半随父亲入蜀的中原士人,这些人眼见朝廷武德充沛,又听闻过太尉先前在汉阳所为,先血洗后扶持,姜峻一介马夫,竟登九卿之位,何不让这等人心生向往,至于剩下的父亲的一二亲信,看到随同前来的他的两位兄长,自然又有了理由倒戈。
他又不傻,与其负隅顽抗,等着夜里被人当功劳开了城门,自己还要顶上个不悌的罪名……若再能给他一点时间就好了……
不过,他自领了益州牧……当时未觉得,现在才恍然意识到,似乎是对不起一直在长安耕耘的两个兄长……
刘璋越想越怕,只觉得凉风抚着后颈,手脚冰凉。
刘璋身侧的刘瑁,神色却比他从容些,只并不理会瑟瑟发抖的幼弟,只自斟自酌,一盏接一盏。
他不曾自封益州牧,却娶了个贵妻。
也不知父亲当初为他娶吴氏时,可否想到今日?
果然,不时就有官吏,状似玩笑说起吴氏被相的故事。
一直低调降低存在感的吴氏之兄左中郎将吴懿,匆匆避席请罪,只道当初不该让相人妄言。
“左中郎将?”首座的太尉声音和缓,似听到了趣事,唇角微勾,霜雪一般的容颜微露笑意,像冬日阳光映照松雪的明艳,却让在座之人俱感背心一寒,冰刃穿胸。
吴懿也是一怔,方意识到自己这个中郎将是刘君朗封的,益州一州之地,将不过千石,哪来二千石中郎将?
他伏在地上,一时不知如何说话,堂中也一片肃静,就是往日最圆滑的人,也没有一个站出来圆场。
“吴君有此忠心,我当向天子保举。”荀柔缓声道。
吴懿猛然抬起头,不知这话是真是假。
但无论是真是假,这一瞬间,堂中许多人生出嫉妒中枢朝廷代表着高官厚禄,声誉名望,青史留名,有几人能不动心?
“听闻刘公三子、四子颇擅文赋,不知可愿随我入京,侍奉天子笔案文章?”
这下连一直装傻的刘范都不由得侧目。
……
见过了益州官面上的人物,又达成了目的,荀柔便辞以病酒,离开宴席。
一盏都没饮完,全由侄女代饮,哪会醉了。
可席上诸人不敢阻拦,只能眼睁睁看他翩然而去,再彼此相顾,都意兴阑珊,太尉全无破绽,翻手云覆手雨,他们如今归心似箭,想着回家思想自己的将来。
“明日,你们就去找庞羲、吴懿,让他们邀请益州商贾,商量购粮之事。”离了厅堂,荀柔不再掩饰疲惫,闭了闭昏沉的双眼,脚步沉重。
秦岭以南的益州,秋季阴雨连绵,沿途又翻山越岭,为赶在益州权利交接完结前赶到,这一路可谓是风雨兼程。
他不大吃受得住,半路山路泥泞,不好骑马时,都只能让人驮着走,不见刘范两兄弟,就是不想被看出端倪。
“叔父放心交给我和敬止就是。”荀襄伸手扶住他的手臂,连忙答道,“您就好好休息吧。”
荀缉亦跟着应了一声。
荀柔作为太尉,被安排的住处,自然是馆舍中最好的,此时小院已被自己带来的兵士环绕,门前却站着几个彩衣少女,正与守门的校尉说话。
荀柔定住脚步,眉头一皱。
“尔等何人?”荀襄上前一步,又向守门校尉厉声斥道,“太尉下榻处,怎容人在此盘桓?若是混入刺客,你当何罪?”
“拜见太尉,拜见将军。”几个少女方才都在席上伺候,虽未近前,但也认得出几人身份,其中一个容色尤为艳丽的少女,抬起头来,声音清脆道,“我等并非刺客,前来为侍奉太尉。”
“此处不需你等伺候,回去吧。”荀柔摇头。
“太尉若是不信我等姐妹,可以使人搜身。”少女上前一步道。
“退下!”荀襄眉梢一皱,已将佩剑握紧。
少女吓得连退几步,洗去宴席上的艳妆的脸雪白惨淡。
荀柔无意为难她们,但也心知成都城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友善,也绝不能因为性别年纪,就轻视这些小姑娘。
“一人与一匹缣,散了吧。”他挥挥手,绕过几个少女,入了门去。
益州温度并不低,榻被却冰凉,摸着有些湿润,荀柔一躺下,反倒清醒些。
窗牗晦明,光线暗淡,一呼吸间都是水汽,似又将有雨。
他无法像之前在陇右一样,长期停留在此,也无法同在汉阳时一样,杀几人立威。
益州的问题,是上升到生产力、生产关系落后、科技落后的问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想到这里,荀柔就满脑袋官司。
好想老天赐他十个诸葛孔明话说回来,诸葛丞相现在到底多大,能不能干活了?
……嗐,这都是啥……
来益州的第一个目的已经达到,剩下就是筹集粮草。
想到堂中笑脸相迎的人们,他心中却掠过一丝阴影。
第229章 仁人君子
淡黄的银杏木梁柱泛着鲜润光泽,缥色薄纱帷幔挂在梁间,一对对交颈的铜鹤衔着芝形灯盏焚着兰膏,火焰映在绿琉璃方砖上幽雅清亮,像铺了两条星河。
盏中浓翠的绿酒与清翠的地砖色泽相映,让人不得不感叹主人的巧思。
蝗灾来袭,粮食不继,太尉下令禁酒,长安酒坊都关闭了,可千里外酿成的美酒,主人在家宴饮待客,太尉总管不着人家中的事。
况且,这人家还是皇后之父,大儒蔡邕。
蔡邕并无意与太尉作对,也知道荀含光禁酒是为节约粮食,可这酒既已酿成,又被人千里迢迢送来,情谊深重,他也不能不感而领受。
他只邀三五亲友在家中小酌,大家都正犯了酒瘾,说好小宴一回,出去绝不张扬。
不过既是小宴,又不好声张,便不能作丝竹乐声,幸而他近来认识的一个书商,颇善说笑,便唤来陪侍堂下,以助酒兴。
“……且说某县某乡,有一陆生,颇有急智,其友得一新妇,容貌娟丽,却性不好笑,某友颇以为憾,与陆生约:若能一字令彼妇笑,再一字令彼妇怒,当置酒宴款待。陆生答应,二人当即击掌为誓。”
书商顿了一顿,一笑道,“诸位贵人,可猜得这陆生如何作为?”
“你径说就是!”董贵人之父董承却是个性子急的人,挥着飘飘织花罗袖,“说得好,便赐你一盏酒吃。”
今岁入秋后,不见凉爽,仍然盛热,宴会的名士多着蝉纱,纱衣贵在轻透,但丝线稀疏不成纹理,董承这一件罗绮轻软却细细织就一条条精细的菱花纹,这样的菱花纹罗一匹要熟练女工数月才能完成,价值万钱。
董承此话有些越俎代庖,又透出一点熟稔的口吻,一旁的渤海王妃之父伏完,赶紧低头饮了一盏。
蔡邕宽容的笑笑,想起宫里的传闻,董贵人侍奉天子,也总喜欢争强好胜,看来这性急、直率是董氏父女二人一脉相承。
女儿身为皇后,又年长,向来不与这些小贵人们争宠,董君性情向来急如烈火,他也不同他计较。
“陆生如何,你且说来。”蔡邕向书商挥手,纤尘不染的暗花素色绫袖轻轻一荡,有几缕如冰丝的流光闪动。
书商躬了躬身,“陆生某一日,牵来一头黄犬,在妇人面前,双膝一跪低头向犬大呼,曰:’叔‘!妇人与友人俱笑。陆却不稍息,复仰首向妇人,即曰:’嫂‘。”
众人很快反应过来,顿时哄堂大笑。
书商却没笑,只又恭敬的欠了欠身。
董承方才心思在蔡邕的袖子上,慢了一步才反应过来,他不肯示弱,大声赞道,“这陆生好巧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