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158)
御座之上的天子刘辩抖得冠冕上旒珠乱撞。
董卓站立殿中,魁伟的身量显得相当威慑。
“还有谁人反对?”他睥睨公卿,一笑露出满口腥黄獠牙,“常听闻孔圣人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日谁若再有言宫刑者,便先正身以行!”
众人齐喑,即使方才还激烈争辩者,此时都没了舌头。
今日上朝,董卓拿出一份上书,请求天子废除宫刑,一则怜悯百姓,一则避免十常侍之乱再次发生。
这道上书,就如同在湖心丢下一块巨石,顿使殿中朝臣群情沸腾。
诚然,即使是汉室宗亲,也不能坦白直言阉人在皇权集权中的作用,但反对者们,也认为自己理由充分。
理由有三,一则不用阉人守宫禁,将来可能混乱天子血脉;二则宫刑常常作为死刑的减刑宽赦,废除宫刑有失仁德,三,全面实施阉人宦官制度的是光武皇帝,圣君的谕令岂能说废就废。
况且,这种朝廷大政,岂是一个边鄙武将你能说的?修你的宫墙去吧!
争辩伴随着人身攻击,开始董卓忍了,他显然也做过许多功课,极力论述历代阉人乱政旧事,想要说服群臣。但很快,忍一忍二忍三,终于忍不住,遵从内心,暴力执法,让最新出场的这位切身体会了“圣人之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既然你那么喜欢宫刑,那就让你试试宫刑的感觉。
众臣怎么也未想到,先前还同他们理论的董卓,会突然暴怒,当场将朝臣拖出殿外执刑。
甚至许多人都来不及想,这里明明是皇宫大内,董卓为何能指挥守卫,如有臂使。
“吧嗒”
隔席一声脆响,荀柔皱了皱眉,抬眼望过去,只见卫尉张温的玉笏板跌落在地。
虽然笏板侥幸未碎,但张公对着满堂望来的目光,抖如筛糠,几遭没有将笏板拾起。
董卓轻蔑一笑,“卫尉殿前失仪,来人”
“咳咳咳。”荀柔捂唇低咳,“张公两朝老臣,耳顺之年,犹思侍奉天子,纵一时失措,陛下宜当稍且宽宥,以示仁德。”
说起来,所谓卫尉,正是守卫宫禁之臣,居然被董卓一个外来者,在皇宫之内,天子之前如此威胁,真是……荒唐得让人想笑。
“是……是……些许小事,不必责备。”刘辩颤着声音,连连道。
董卓瞥了一眼太傅,又抬头望向天子,昂首问道,“陛下仁慈不知臣之上书,陛下许是不许?”
“董卓!”袁绍怒喝而起,“你岂逼迫天子至此!”
“袁本初,你也想试试腐刑之滋味吗?”
袁绍动了动嘴唇,若是刀斧加身,他必然不惧,然而……
荀柔心底生出一种果然如此,又忍不住遗憾的情绪。
整个雒阳城,唯一可能在军事上与董卓抗衡的袁氏,到底还是不能。
“咚!咚!咚!”
伏地之人,忽然呜咽一声,以头抢地。
原来此人一直醒着,只是实在羞惭无言,方才装死。
董卓唇边溢出一缕得意之笑。
“够了。”曹操忍住怒开口,“董公莫非欲要此人自戕于大殿,自戕于天子之前!”
“是孟德啊,”董卓缓了语气,“孟德所言甚有道理,来人将向郎中送去太医署,好生医治。”
事既缓了这一重,再议也不合适,只能宣布退朝,不了了之。
但废除宫刑之政,却被传了出去。
朝堂之外,修书修傻了的太学生、博士,以及寻常百姓,显然并不明白关于宫刑之内的博弈,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废除宫刑,一听便是仁政。
对于普通百姓,他们从没享受过法外开恩的减刑,自然不认为保留宫刑和天子仁德有什么关系。
况且,先前宫中宦官多么气焰嚣张,在雒阳城中百姓最为清楚,如果废除,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没有了吧,百姓们抱着这样朴实的希望,民间甚至再次出现颂扬天子圣明的言论,仿佛新登基的少年天子,是举世无双的贤名陛下。
得知这些消息的荀攸,只是淡淡皱了皱眉。
而在董府之中,李儒却向董卓谏言,“荀含光非常之人,若不能得之,明公当早图。”
“派去颍川的人,回来了吗?”
“……尚未。”
“那何必着急。”
作者有话要说:
荀柔:控制局面。(暂时)
第134章 醉吟子衿
夜色四合,雒阳城中,承平里内,犹有钟鼓歌吹,随风处处飘散。
缓歌曼舞,娇颜半遮,肴核美酒,觥筹交错。
今日宴席,荀柔请了三方人士,太学、尚书台、并州兵将,一方面是为支持废除宫刑之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拉进几方关系。
董卓大闹朝议,太学书生和百姓议论、支持,最后天子同意下令废除,数日之间接连发生,令人难以招架,若说宗亲还有公卿,还看不出其中有他荀柔推动,未免太看不起人家智商。
宗室反应很快,以荀柔身体不佳为由,迅速给天子刘辩又塞了几个先生,只是再想要罢免他太傅之职时,遭到了来自天子本人以及尚书台的拒绝。
诏令不能通过天子同意,又不能在尚书台通过,自然也就不能执行。
只是天子身边,也添了其他声音,宗亲长老少府刘弘、持重老臣太尉袁隗、饱学大儒侍中蔡邕、圣人之后侍中孔融,一夕之间,各方势力突然发现,这小皇帝还能起到一点作用。
荀柔虽有太傅之衔,在这些长者面前,却也得执礼恭敬,当对方不讲理,只讲礼的时候,也只能忍耐。
他倒不担心这些人,担心的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刘宏不必说,但袁隗、蔡邕、孔融背后到底是什么人,他却看不清楚。
猜测实在太多,每个人心里都有利益、打算、权衡。
不过,好在他还有基本盘。
太学,现任祭酒郑玄是个大仙,心思通透、只想学问,当初袁绍、何进都想拉拢他、利用他,但郑大儒一直滑不溜手名气借给你,学生凭自愿,要想让他直接涉政,帮忙站台,那不用想。这点,正好让荀柔遂愿,作为一个学校,太学过去的政治气氛太过浓厚,是应该回归学校本职了。
尚书台,无论桓灵之时,还是何进主政,当公卿大臣们将目光聚焦政治斗争,唯有尚书台在兢兢业业埋头实务。他靠得当初堂兄荀彧与他私下品评,将如今背景身份或者能力不够可靠的换掉,选上人才,用的笨办法,凭回忆,启用当初文若和公达结交、称赞过的年轻吏员。
再来,就是必须寻求朝中政治依靠的并州军……作为边地来客,并州兵将骄傲又卑微,勇悍又游离,他们许多拥有异族血统,少读圣贤书,饱受异族侵扰,对汉朝归属感并不像中原人士那样强烈,丁原并不是并州人,也不是让并州人身心悦服的长官,历史上才最后落得那样下场。
荀柔吸取教训,清楚知道,这群悍马不是只凭言辞就能笼络得住。
主位高坐的年轻太傅,笑脸亲切,一杯接着一杯,对敬酒来者不拒,在灯火辉映之中,眸中含露,双颊染霞,如珠玉璀璨,动人心神。
心中却想着每个人说的话,他们都想什么,都要什么,个人有个人利益,个人有个人期求。名声、财物、权利、每个人都有想要的东西,都有可以为之反叛的理由。
“太傅府中佳酿实在甘醇!”
他正想着,吕布就又一次端着爵走来。
魁伟的身量,完全将他笼罩在影子当中。
荀柔仰头,看清来人,扬起笑容,端酒樽与之对饮,覆杯翻转,以示干净。
原来着就算是佳酿了,他怎么从没觉得喝酒,是这么没意思。
“痛快!”吕布大笑,三杯为祝,饮毕又道,“听闻含光箭术精妙,我们比一比,以助酒兴如何?”
荀柔看了一眼他身后的并州众将,面上展开一笑,答应爽快,“既然比试,岂可无奖,府中近日得天子所赐十匹蜀锦,便看奉先赢不赢得归家与令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