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296)

作者: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1:14 标签:重生 爽文 穿越时空 无CP 历史衍生 朝堂 腹黑

  秦王政想提醒的是,太子你还记得你刚刚才答应大家这招不对秦人用吗?
  作者有话要说:
  扶苏:我答应了,但是父亲又没答应,桥松也没答应。就说是桥松干的,和我无关。


第106章 不忘初心
  由于南越三家和东越闽越互相扯后腿,李斯与百越的商谈局势一片大好。
  原本闽越王还想待价而沽,觉得他们闽越地处偏远,秦人难以治理,肯定要退让许多。结果连远在越南的骆越都乖觉了,搞得他里外不是人。
  为了挣个表现,南越三家就之前一些还没谈妥的小细节做了让步。
  本来就是些无伤大雅的小要求,除了琐碎之外对秦国来说答应起来没什么难度。之前不答应,是因为还要看看东越和闽越的态度再做定夺,现在南越自己退让了,那再好不过。
  一次性给太多让利也不好,有些东西就得一点点慢慢给出去。一直吊着胃口,他们才能一直安分守己,给大秦足够的时间彻底收服边境。
  闽越王听说南越三家居然主动退让了,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他们这边正谈判呢,你在背后背刺。大家都是百越人,往上数同一个祖宗的,不怕去了黄泉地府先祖勾践会怪罪吗?
  面对找上门来理论的闽越王,南越三家打着哈哈糊弄过去了。
  那什么,虽然他们都认勾践为先祖。但谁都知道,当初越国公子们四散入百越,都是八十年前的事情了。
  八十年,足够换好几代人了。大家的亲戚关系已经这么浅薄,就不要再强行扯什么祖宗了吧?
  闽越王:……
  说起来,越国公子和他们的后人能花八十年就在百越各地四处开花混成王族,确实是有一番本事的。
  扶苏很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越公子掌控百越的方式,秦国也能学一学。现在百越人把他们当自己人,以后就是百越人把秦人当自己人。
  百越实际上是上古时期遗留在东南沿海的古部落,有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当年有一支百越部落朝北迁徙,最终建立了夏。
  所以别看它们的称呼是带“越”字的,实际上一开始和越国关系不大。偏偏越国公子去了百越如鱼得水,就很神奇。
  不过考虑到原始部落对更高级文明的崇拜,说不准越公子是带着先进技术过去,然后混了个什么神使的身份。仗着百越人淳朴可劲忽悠,最后把控住了部落首领之位。
  靠着百越互相竞争,预计停留的半个月还差两三日的时候,最终的商议条件就已经定好了。
  秦王政正式接见了这些首领,双方就协议达成共识。之后大秦会按照约定陆续派遣军队、官吏和工匠等前往百越驻扎,争取早日协助百越摆脱蛮荒迈入文明。
  事情谈完,百越首领就可以各回各家了。只是听闻大秦君主还要去泰山祭天,首领们便请求随行。
  关于天地的祭祀在华夏各地都十分流行,虽然百越祭祀得更多的是炎帝和祝融,但不代表他们不敬畏上天。
  去泰山祭天是他们没见过的,自然不肯落下。
  他们肯去也是件好事,随行的都是大秦臣子,他们去了自然也要以臣礼行事。本次封禅一是向上天禀告天下一统的伟业,二就是禀明百越终于归附中原的喜事,百越首领也自该在场。
  船队重新启程,这次继续顺长江而下。
  队伍预备一直往东抵达江都,也就是后世扬州的江都县。这里有一条人造运河,名叫邗沟,是联通长江与淮河的。
  邗沟为当年吴王夫差所造,用于运粮,以便其争霸中原。起点在长江接近入海口处的位置,终点则在淮安。
  这条人造运河,如今的名字叫“江南运河”。不过它只是江南运河的其中一段,还有一段自此地往南绕过太湖凿向钱塘(今杭州),联通钱塘江,也是出自吴王夫差和其父阖闾之手。
  扶苏最近突然对水道感兴趣起来。
  他拿着全国的水道舆图琢磨了许久,终于在地图上画好了运河路线,递给父亲看。
  “大江往北联通淮水和往南联通钱塘江的运河,夫差已经替我们开凿好了。如此一来大江下游的大型河网彻底连成一片,只要妥善维护,就能一直使用。”
  夫差为了运粮,运河凿得还挺宽阔的。目前够用了,以后要是觉得不够用,再扩建一番即可,耗费远不如无中生有那么多。
  “而淮水往北联通大河的运河,也有现成的,是昔年魏惠王下令开凿。”
  鸿沟的北端在洛阳往东的位置,距离洛阳很近。顺黄河继续往东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朝歌。
  至于鸿沟的南端,倒不是直接联通淮河的。它是联通淮河的支流颖水,过颖水可入淮河。
  鸿沟在中间弯折了一段,绕路经过魏都大梁。魏惠王修它就有一部分原因是要借两河之水灌溉都城附近的农田,所以作为运河的话,鸿沟显然不是特别合适,它要绕路。
  尤其是如果想直接从长江过淮河去黄河,走鸿沟需要在淮河这里往西折返一段,很费事。
  这个时候,就有君王想着,我为什么不直接从江南运河的北端广陵往北修,联通黄河呢?这样就不用绕路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嘛。
  好想法。
  扶苏一指图上某处:
  “鸿沟河水原是从这处走的,王贲引水灌大梁之后,河水改道,走了另一处。”
  之后水就从东边另一处往南流,从粱沟过,形成蒗荡渠。这条水路在后世被称为汴水,以前其实是没有的。
  东汉时期汉明帝下令修建汴渠,就是疏通汴水和鸿沟北端的那一小段。最后形成的运河水路相对笔直,非常省事。
  这一段汴渠,在晋朝时期渐渐堵塞。到了隋朝重新疏通,改名为了通济渠。
  秦王政看着舆图点头:
  “蒗荡渠只需经过些许修缮,便能作为运河使用。比之鸿沟原本的路线,确实方便不少。”
  扶苏又往北指了指:
  “过大河后,朝北还有不少河流。”
  黄河以北有漳河、滹沱河、泒水、潞河等相对较大的河流,基本都为海河的水系,地处华北平原。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北征,足足修过四条运河。
  先是白沟联通朝歌以南的黄河水,北至漳河,借一段漳河下游的水路,汇入滹沱河中。
  再自交汇处修一条平虏渠,往北联通泒水。
  之后走泒水到天津,修泉州渠抵达更北端的潞河。
  最后自此地往东修建新河,深入辽宁的葫芦岛市所在区域,接通濡水。
  前三段运河连起来,基本就是隋朝大运河的永济渠部分了。
  至此,隋朝大运河最重要的四段路线已经凑齐。
  南边是吴王夫差修的江南运河,中间是汉明帝修的汴渠(通济渠),西边是黄河河道,北边是曹操修的三段运河(永济渠)。
  全是捡现成的,疏通疏通,扩张一下河道规模,就成隋炀帝自己的了。完事之后被张冠李戴成了京杭大运河,隔空抢走忽必烈的功劳。
  事实上忽必烈那条京杭运河没走汴水,他觉得太绕了。他需要的是直接贯通南北,而不是往西绕去洛阳长安再往北。
  毕竟元朝和隋朝不一样,隋朝都城在长安,元朝都城在燕京。
  所以他从江南运河的北端淮安直接往北修,取了一条新河道,省去中间的绕路。最后连到了曹操的第二条运河那边,避开了第一条的白沟,继续往北抵达燕京。
  扶苏指了指海河水系的那几条河:
  “若是要走河道往辽东运粮,这几条河必须建造运河打通。”
  走陆路运粮耗费太大了,陆路远不如水路好走,运粮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不仅是时间成本的问题,还有这么运粮太耗费人力了。
  之前说过,运粮的时间越长,消耗的粮食越多。毕竟运粮士兵自己也要吃饭,有时候夸张起来十份粮食,运粮兵自己要吃掉九份,顶多一份能送到目的地。
  走船运就不同了。
  船运可以装更多的粮食,比车辆的装载能力强得多。一次来回不仅能因为时间缩短而减少粮食消耗,还能多运许多倍的粮食抵达边疆。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