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当完美太子(101)
张良:…………
爹你清醒一点啊爹!
大秦太子只是来了一趟,韩侯和他爹怎么都变成这样了?秦人真是太狡诈了!
张良深深地感觉到了无力,他一瞬间共情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你们都被太子扶苏给套路了!
可这又是光明正大的阳谋,就算知道他在算计,你也没办法,只能选择入局。
聪明如张良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到如何才能破局,他毕竟到如今也只经历了国破,其余的诸如家亡、流离等等,没来得及感受。
以韩国那糟糕的环境,难以培养出见识特别广博的人才,反而会埋没张良的才华。他还需要更多的历练和打磨,方能从璞玉变成美玉。
如今张平决定事秦,张良算是被连带着上了秦国的贼船,想下去可不容易了。
张良哀伤地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暮色,意识到韩国这个烙印已经开始被磨灭了。
连韩侯和韩相都选择了向秦国妥协,谁还会再生出复国之心呢?
张良只能保证自己教导儿孙时多念叨一下故国,但他的儿子、孙子真的能听进去吗?他无法保证。
谁也敌不过时间,只需三代人,就能让秦国完全取代六国,想想真是可怕啊。
这一晚张良枯坐整夜没有合眼,第二天出门看见前几日还病得起不来身的父亲,竟然已经精神奕奕地坐在床边喝粥了。
简直是医学奇迹。
显然,张平这是为了韩侯重新振奋了起来,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拳脚了。心中若是有了奔头,比什么灵丹妙药都好使。
张良沉默片刻,上前服侍。
算了,父亲能够振作是件好事。不管如何,亲人总比故国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赵姬在地府醒来,看着自己墓中堆满的陶器:???
哪个正常人需要用几百上千个碗、盘、杯、筷子、夜壶、脸盆啊!
就不能多换点种类吗?!
注①张平去世的时间有两个说法,张家后人的记载是灭国的时候死的,《史记》记载是公元前250年。
我这边取的是前一个说法,因为前250年的话,张良怕是要成遗腹子了。
第48章 能者必多劳
张平进入秦国朝堂一事并没有掀起多少水花,大家都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
天底下的人才就那么多,大部分都在六国朝中任职。完全摒弃不用原六国旧臣的话,就得慢慢等待秦国官学里的新吏成长起来,那样效率太低了。
如今朝中有些臣子年纪已经挺大的,再过十来年只怕就要致仕。在秦吏能独当一面之前,总归需要一些人在中间接上。
秦王不会轻易让六国旧臣担任十分要紧的职位,可朝中又不是只有要紧的职位。
张平并不介意自己不受重用,他入朝的本意也只是为了保证韩人能在秦国有一席之地罢了。
韩侯走后他仔细思索了许久。
韩侯说的确实是有道理的,秦国朝中必须要有人能替韩侯说话。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秦国朝堂里只有秦人。这很容易造成一个后果,那就是韩地的人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秦王接纳。
如今秦国官学都是秦地的人入学,也几乎看不到秦国在韩地赵地设立官学。会出现这个状况,不就是因为秦王信不过六国旧民吗?
韩国根本不可能复国,他们身为韩臣,不能沉浸在灭国的痛苦里,必须要替剩下的韩人做打算了。
至少,尽快争取到更公平的待遇。
想想当初被楚国灭掉的越国,那才叫一个惨。越国王室四散进入了百越丛林,过上了如野人般的生活,原越地的人才也很难在和他们文化习俗迥然不同的楚国出头。
如果不想韩人成为下一个越人,就得主动需求改变。
张平决定以身作则,让秦王看到韩人的安分,缩短韩人融合进秦国所花费的时间。
地域的隔阂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消除的,张平不知道这件事要花多久才能达成,他也控制不了韩国旧地有人搞事。
所以他只能从张氏开始约束起来,试图成为韩人中的标杆,引大家效仿。
这么做或许会让张氏背负上骂名,但为了更多的韩人能够得到重用,而非被秦国排挤,他觉得值得。
张平首先拉着儿子张良长谈了一番。
他说:
“我知道是太子扶苏和韩侯说了什么,韩侯才会来劝我。但是子房,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应该知道我们没得选。”
张良默默点头:
“是,父亲,我明白的。”
倘若秦国有崩塌的迹象,哪怕韩国复国无望,他都可能拼一把,加速秦国的灭亡,为故国复仇。
可惜如今的秦国步子虽然迈得很快,却非常稳。韩人注定会融入秦人之中,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既然如此,与其慢慢融入,让别人夺得先机,倒不如自己主动加快速度。
资源就那么多,官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倘若韩人不抓紧这个机会,等到越来越多的六国之人融入秦国,还能给韩人剩下多少利益呢?
“和我们韩人比起来,赵人更难融入秦国。我们该庆幸有他们做对比,或许秦王愿意对韩人更友好一些。”
张良点头:
“父亲说的是,不过秦国正在灭魏。魏国本就人才济济,又与秦国没有旧怨,我韩国地小人少,只怕争不过他们。”
难怪父亲想通之后立刻就开始行动了,只怕也是感受到了来自魏国的危机。
张平叹了口气:
“何止?秦国与齐国一向交好,齐国人才也不少呢。”
韩国早该认清自己就是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可怜这一现实了。
这次谈话之后,张良也跟随父亲主动入朝,通过考核得了一个小官的官职。
灭国之后再入朝的六国之人,晋升会比一般人更难一些。因为扶苏要防备他们之中有人怀有异心,再出现上辈子协助刺客潜入咸阳的事情来。
张良不介意这个,他自负以他的能力可以尽快升上去。
父亲年事已高,光靠自己没办法完成目标。张良身为人子自然要为父分忧,他也愿意主动背负起韩人的希望。
第一天去任职时,张良与同僚见礼。
同僚询问:
“我观足下似乎不是关中人士?”
关中秦人大多高大勇猛,文臣看着也很能打。张良却面若好女,颇有一股中原贵公子的风度。
张良微微一笑:
“在下颍川郡人士,姬姓张氏,名良,字子房。”
是大秦的颍川郡,而非韩国上蔡郡,这是开始以秦人自居了。
毕竟想要融入秦国,再自称韩人只会适得其反。
同僚了然地点点头,倒也没说什么。这从韩地来的人如此识时务,对彼此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韩人慢慢地开始出现在咸阳各个官署中,虽然依旧受秦国同僚的挟制,也比之前阶下囚的日子要好上许多。
自从赵国被灭之后就进入了秦国官场的郭开生出了一些警惕,怀疑张平是来和自己争夺地位的。
毕竟哪怕他和张平不一样,他曾有功于秦国,可这件事又不能摆到明面上来说。所以秦国刚开始给他的官位一般般,是借口安抚赵人才封了个没实权的荣誉职位。
一封就是这么久,郭开至今还是个荣誉高官。他很不满足,正想继续往上爬。
偏偏在明面上,他郭开和张平处在同一种情况下——如今的张平也是因为愿意成为韩臣中的代表才被封了个官职的。职位虽说不如郭开高,实权却比郭开要大。
郭开因此既是嫉妒,又是忌惮。
他疑心秦国是翻脸不想认灭赵之功了,而秦国愿意放给六国臣子的权利有限,到时候原本属于他的权会被张平分走。
只不过观察了一阵子之后,郭开无语地发现那张平就是个埋头苦干的老实人,根本不想往上爬。对方半点没有逢迎媚上的兴趣,本分得像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
郭开:无趣!
倒是他儿子有点意思,短短时间就混得如鱼得水。
郭开敏锐地发现了张良似乎因为过人的才能得了哪位的青眼,可他在秦国根基不深,也打探不出来张良被谁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