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存记[穿越](257)
“均分田地非是今日创新。”阿昭直接回怼,“难不成冯太后做得,胡太后做不得?”
胡太后并未临朝,但那位挑刺的大臣依旧吓得噤声闭嘴,原本还想说此一时非彼一时,国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冯太后时期的均田改革增强了中央集权,如今地方自己搞分地,那是动摇了中央朝堂的权威。
谁知阿昭根本不和他细细辩论,只简单粗暴一句:你是觉得胡太后不如先时的冯太后?立马堵得人哑口无言。
“可是他把士兵落户为平民,这总不对了吧!”浩浩荡荡的军制改革是藏不住的,十四万六镇降户既当兵又当民,不是乱了规矩吗?——兵民无界,日后徐州岂不是全民皆兵?
“哪里有士兵了?”阿昭吊着眼角厉声问,“前两年朝堂不就下了诏令,六镇府兵皆免为民。不都是平民?”
“不能因为人家评叛有功,就要将有功之民列入军籍吧!”
“这位大臣恐记忆不佳,头部有疾。”阿昭说罢广袖一挥招来吏部尚书,交代,“那位王大人身体有恙,可乞骸骨。”身体不好就早点退休回家。
“诺。”
这事儿一闹,谁也不敢对徐州之事指手画脚了——别好处没捞到,反而把自己给赔了进去。
混乱的朝会结束,阿昭脑仁抽疼,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后宫。尚未步入宫殿,嬉笑之声便传进耳中。
“今日是何人陪伴陛下?”阿昭问内行官。
“是郑大人。”
郑俨,胡太后目前的“真爱”,近日夜夜宿于宫中。
阿昭揉揉眉头,轻声道,“进去通传一声。”今日朝会提到了冯太后,还是自己先行在胡太后跟前透个底为好,免得被人到那位面前添油加醋的说了。
女人总是讨厌被人比较,尤其另一位真的很强的时候。
不多时,屋内歇了响动,内行官请阿昭入内。
“阿昭过来哪里需要通报。”胡太后披头散发斜倚在胡床上——五年的监禁生涯磨砺去了她所有的雄心壮志。
“礼不可废。”阿昭欠身行礼。
“好孩子,近些说话。”胡太后招手让阿昭坐到床边的小塌上,“可是那些大臣又闹腾你了。”
阿昭将朝会上的事情一一到来,“一时不忿提了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后人对认可度可见一斑。
提起冯太后,胡太后果然黑了脸,面皮紧绷,咬牙道,“要不是冯家的好女儿,文帝也不至于早亡!”这又是另一桩皇家秘史了。
阿昭跪地,道,“其实他们的本意是攻讦阿兄,是臣不对,一时激愤说了那样的话。”
“阿昭又没说错!”胡太后可不觉得自己不如冯太后。
阿昭赶紧打住关于冯太后的话题,指头抹抹眼角并不存在的眼泪,哀声道,“阿兄有什么可忌惮攻讦的呢?”
“阿兄连个传承衣钵之人都没有,难不成还能造反?!”阿昭继续道,“贺兰家总共就剩下三个人了,阿兄立志献身佛祖,臣一直陪伴陛下左右,还有个弟弟,是个不争气的,如今在草原放羊,至今也没有媳妇。”
“咱们兄妹三人,身生死百事消,有什么可忌惮的。”
胡太后听了觉得就是这个理。全天下人都会造反,就贺兰家不会!
“再有。”阿昭再接再厉继续道,“如今国库空虚,各地刺史都递了折子,说是因着战火,田地荒废,收成不佳,交不上赋税。”
“唯有阿兄来信,让我与太后不要着急,等他把徐州整治妥当,必然送粮入京。”说到这儿,阿昭声音拔高,“他们对朝堂不忠不孝,还不见得旁人一心报国吗?!”
“就是这个理!”胡太后也生气了,拉着阿昭的手道,“阿昭你尽管去做,你的身后站的是朕!”
阿昭心里松了一口气,心道这一关算是过了。谁知,提溜着的心还未全放心,就听胡太后道,“阿昭的胞弟还未娶妻?皇甫家有个……”
不等胡太后说完,阿昭忙道,“陛下您有所不知…”说到这儿,阿昭扭捏一下,低声道,“我与阿弟虽是一母同胞,可我貌似阿母,阿弟却像阿爹。”
反正阿暄如今大胡子一把,野人一般,将俊秀的面孔遮得七七八八。
胡太后拉纤保媒的心思顿时浇灭——长得丑的可不能说给娘家姑娘们。
“唉,你们家三孩子都不容易啊。”胡太后看向阿昭的眼神充满了慈爱。
在胡太后跟前备了案,阿昭便大刀阔斧行动起来,直接昭告天下褒奖贺兰定在徐州的所作所为是为国为民之举,号召各州郡积极学习响应徐州做法。
收到诏令的各州郡直接将诏书当柴火棍烧了——他们又不是疯了,均分田地和自掘祖坟有什么差别。
作为曾经的利益既得者,其他州郡的长官是绝不会在自己的地盘上搞土地均分的。
可是,有既得利益者,就有在土地兼并中的受害者,这些受害者中还有不少寒门——他们是识字的,也听得懂国家政令。
阿昭一纸褒奖令如春风吹拂过荒原给无数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第一个反了的是徐州隔壁的兖州。
这次领头造反的却是个文秀士人,打出的旗号不是反大魏,而是为国家清除地方虫豸——朝庭都下令恢复旧制、维护均田制,你地方官接令后却置之不理,这不是无视国家法度,与朝堂政令背道而驰吗?这样的地方官要来何用?杀了给朝堂省薪水!
本来贺兰定对兖州民变没怎么在意,只下令在彭城的侯景和在北边的贺拔岳加强守备,防止兖州乱军趁机涌入徐州,扰乱了徐州的安稳。
谁知,叛军没来,叛军头子主动来了。
来者名为吴应,兖州济阴郡人。祖上也是出过名人的——太子四友之一的吴质,曹丕跟前的红人。
然而,世事无常,曾经钟鸣鼎食的吴家日渐没落。到了吴应这一辈,家中只剩下茅屋三间、薄田两口、小鸡三两只。
尽管家境中落,但是吴应的读书学习却没有落下,能书会写。
然而,吴家早已滑落世家秩序之外,即便吴应自认一身本事,也无法出仕,连个小小县令都捞不着。顶多做个县令身旁的刀笔小吏。
祖上吴质是太子之友,轮到自己竟沦为小小县令的狗腿子。吴应心有不甘,却有无法挣脱体制之下的无奈宿命。直到.....
直到贺兰定盘踞徐州,大搞土地所有权收归共有,使用权均分百姓。一直在兖州郁郁不得志的吴应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重振吴家的机会来了!
吴应纠集了几个和自己差不多境遇的刀笔吏,对着府兵衙役一通输出:“凭什么刺史郡守县太爷能有七八个小妾姨太,咱们这些实际做事,治理地方,维护百姓的却连肚子都填不饱?”
“要是徐州刺史大人来做咱们的刺史就好了。”一个念头升起就如葫芦浮水,再也按不下去了。
一个平白无奇的日子,兖州戍兵哗变,在吴应的带领下冲进刺史府,杀了刺史,抢了粮仓,夺了兵器库。
这支有兵有粮有领导者的队伍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兖州,半月之内接连攻下平阳、任城等城。
打着打着,领头者吴应察觉出不对来——攻城容易,治理难。而且等朝廷反应过来一定会派兵来剿,到时候自己就真成反贼了。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吴应不愧是读书人,脑子转得很快——与其让朝廷来平叛,不如自己主动投降,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回来。
“投谁都不如投徐州贺兰。”众人达成一致意见——兖州投了旁人,不过是换个顶头上司来继续压榨自己,不如投了徐州贺兰定,那是个好人。
“而且徐州刺史朝中有人,有他在,朝廷应该不会追究咱们责任的。”
于是乎,兖州叛军将兖州的盘子掀翻后,来徐州找贺兰定接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