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存记[穿越](246)
“所有人,保持队形,不要慌,不要急,人人都有份!”
蒋师爷早就接到通知,知道贺兰定要带二十万人马在盛乐郊外驻扎十五日。因此,各项物资都备得足足的,人手调度也非常从容。
降民们像下饺子一样被赶到河里,似乎正应了那句流言——朝廷要把你们送去填淮河!
然而,河岸边升起得袅袅炊烟,还有随风一起钻进鼻子里的食物香味,让降民们不由自主得相信——跟着贺兰大都督,有饭吃。
他是不会让我们去送死的。
幸而天气已经回暖,六月的河水扑打在身上甚至有种融融的暖意。岸边的几口大锅里是熬煮稀释后的姜茶,待降民们上岸,便自觉排队从大锅前一个个走过去。一人一口热茶喝下,肚子里像是揣了个小暖炉。
喝完姜茶,往前走上五十米,还是一排排的大锅。这一回锅里装得却是膏脂一般的粟米稀粥,食物的香味刺激得众人直咽口水。
“先喝三天稀粥,过后就能慢慢添些油水了。”负责打饭的怀朔联盟军士兵冲饿狼一般的降民们解释。
“每天都有?!”
“每天。”
捧着热烫的粥碗,黑瘦的汉子淌下两行滚烫的热泪,哽咽着,“老五...没福气啊!”太多太多的六镇儿郎没有能够撑到能吃上一口热饭的这一日。
“就这么给他们吃?”一直默默观察的贺拔岳终于忍不住开口,诧异地看向贺兰定。
“那得花费多少?!”朝廷给得粮食恐怕都撑不到大军走出朔州!
贺兰定道,“不然我苦心巴巴地赚钱做什么?!”说走他幽怨地盯着贺拔岳,“早让你们父子四人跟着怀朔一起干,一起赚钱,你们偏不。”
贺拔岳已经听不下去其他声音了,贺兰定带给他的震撼实在太大了——天底下竟然真的有达则兼济天下之人!
“大都督高义,于谨佩服!”于谨冲贺兰定深深一拜。
贺兰定摆摆手,淡淡道,“天下皆苦罢了。”百姓尤苦。
贺兰定曾经犹豫过、迷茫过:自己这是在做什么啊?真的有必要吗?然而,千思万想最后汇成一个念头:这辈子已经是白赚的了!干就得了!
“你们几个也去吃饭,休息半个时辰后来我帐中开会。”
于谨、贺拔岳几人面面相觑:开会是个什么东西?
洗好澡、喝了粥的降民们聚到一处,进行第二个环节。
“姓名、几岁了?家住何方、家中还有几口人?”刀笔吏开始给降民们做等级。
“伏波阿胡,十三岁,家...家....住沃野。”
刀笔吏笔尖一顿,诧异抬眼,仔细打量,眼前的黑瘦汉子哪里像个十三岁的模样?!瞧他那双手,干巴巴像片干裂的老树皮。光看手得有六七十岁!
察觉到大官爷的怀疑,黑瘦汉子连忙解释,“真十三岁....毛还没长齐。”说着就要解裤子证明自己。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大笑。
刀笔吏连忙阻止,又问,“你这手是怎么回事?”
“洗羊毛洗的。大家都这样。”说罢,他连忙求助其他人为自己作证。
顿时,一双双老树皮伸到了刀笔吏的眼前。
“老爷们不喜欢羊毛有膻味,要一遍遍洗。冬天的河水冷得像针扎。”北方羊毛生意红火,可不是每户人家都像贺兰定一样愿意投资研发新的生产工具以解放生产力。在大部分酋长、首领的眼中,人就是最低廉的生产工具。
贺兰家的羊毛工坊有专门用来洗涤羊毛的滚筒,工人们甚至用不着手沾水。而其他人家只能就着冰川融水,一遍遍清洗羊毛,以期在大市前赶工出货。
刀笔吏撇看眼,继续记录信息,问,“家中还有几口人?”
“五口...”说完又立马改口,“先前有五口,后来不知道了。”破六韩拔陵于沃野起义,男儿们追随他东征西讨,而被留在家中的妇孺们....少年不敢去想。
刀笔吏心中一叹,强迫自己收敛心绪,不要想太多——他其实也不过才十五岁,是贺兰小学堂的第一批毕业生。这一次贺兰定南征带走了不少小学馆的毕业生,帮忙处理军中事宜。
“识字吗?会些吗?有什么特长?”刀笔吏再问。
黑瘦的少年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识字、不会写,特长....”少年挥了一下自己的胳膊,笑道,“我膀子特别长!”
刀笔吏耐心解释:“特长是指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眼神好,会射箭;比如记忆好,能认路。”
黑瘦少年拧着眉想了又想,最后低声嗫嚅道,“我...我会放羊,从小到大没放丢过一只羊。”
又是一阵轰然大笑。会放羊算什么本事?!六镇的鸡都会放羊!
黑瘦少年羞得垂下了头,光,裸着的脚趾头在泥地上刨了一个坑。
刀笔吏却郑重下笔,记下:尤善放羊,至今未有一例丢失。
“加油!领兵和放羊差别不大,以后你说不得能当个将军哩!”刀笔吏对黑瘦少年灿然一笑,鼓励道,“以后军中会有识字班,你好好学,会有出息的。”
黑瘦少年是打着璇儿地走的——他说自己能当将军!他说自己会有出息!
这一日,无数人的命运在这一天拐了个弯儿,浩荡奔涌向完全不一样的未来。
有的人梦见自己成了大将军,杀敌陷阵,好不威风。有人则梦见被狗追着跑,在狗子咬上自己一瞬张开血盆大口的一瞬,突然口吐人言:“你怎么看?”
贺兰定给众将士开会,没别得事情,就问,“南下后怎么打?”
这特么不是主帅才要思考的问题吗?他们这些军主、士兵不就服从指挥,指哪儿打哪儿就完事儿吗?
【作者有话说】
贺兰定:虽然我历史不咋好,但是贺拔、宇文两个姓都耳熟。就决定是你们了!上吧,阿斗泥!黑獭!
第一百九十三章
“自古以来, 守江必守淮。”
贺兰定第一天布置课题,第二天就要听汇报,“磨刀不误砍柴工, 咱们把事情理顺了, 把路线规划清楚了, 再一鼓作气南下!”而且十四万降民也要休息、规划、编整。
于谨曾祖曾为怀荒镇将, 祖父为高平镇将, 于用兵作战一道上家学渊源,喜好读经史书籍,尤爱《孙子兵法》。
贺兰定布置了课题任务, 于谨是第一个交出作业的。
“自晋南渡, 南北分界线大致就在淮河一带了。”于谨从历史说起, 以实举例,“北方政权强大,则与南方共据淮河之险,隔河对峙。南方强大, 则南方越过淮河,在黄河与淮河之间形成果防线。”
“但这种情况不多。”于谨对于历史信手捏来, “除了刘宋初年有过一段时间, 以黄河一线为国防线。”
如今的北魏和南梁就是以淮河一线为分界线。
曾经消耗掉北魏中央军的钟离之战就是北魏想要渡过淮河夺取南岸的钟离城。
结果梁军开坝水淹淮河,无数大魏儿郎命丧淮河之水丧身鱼腹。北魏未能将国界线推过淮河,钟离之战也成了北魏极盛转衰的转折点。
直到南齐末年,东昏侯萧宝卷滥杀大臣,寿阳守将裴叔业害怕祸事落在自己的头上, 于是带着寿阳投了大魏。
对北魏而言简直是天降之喜——不费一兵一卒就得了淮河南岸的一座军事堡垒!
“我们这次要去援救的寿阳就在淮水之南。”北魏白得了寿阳城, 却守得很艰难, 给寿阳的后勤补给就是个大难题。稍不注意就要被南梁给抢回去。
前几年, 梁国皇帝萧衍筑浮山堰想要水淹寿阳,结果却平白害了淮河沿岸的老百姓们,寿阳城依旧再北魏手中。
而这一次,北魏六镇起义牵制了大量北魏军力,南梁焉能不趁火打劫,趁机夺回寿阳?
六镇起义军在北方势如破竹的时候,南梁军队在淮水之畔也是攻城掠地,大魏平靖关、武阳关、岘关全部沦陷。三关既破,南梁战线一路前推,眼看就要占领淮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