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断袖撩弯宿敌(118)
等到学子高中后,又是一道坎儿。
士族出来的状元榜眼探花等可以直接入翰林,乃正六品官职,可旁听朝政,后续提拔得快,可以直接入六部九寺,或去地方任州司马主薄等重要官职,从此平步青云。
而寒门平民出来的前三甲,只能去地方担任八|九品县令县丞主薄等。
若想往上走,只能通过门路,或者做出功绩,但最多熬到五品封顶,大多数进士都在地方耗尽一生,才能无所施展……
如此两道坎儿,直接导致朝廷尽是士族出来的人才。
这些人才担任了重职要职,掌控了权力,就开始反哺家族,又继而造成更大的垄断。
而对于士族选拔人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庇荫制度。
勋爵人家,有祖上的庇荫,家族子弟根本不需要通过政考吏考,就可以入各个衙门担任一些职务。
譬如各衙门的典薄,以及南北衙门的军士,都是从士族子弟中选出来的。
甚至连工部需要了解工程构造,户部需要珠算心算等人才,若是从平民中选取,需要通过大量的专业考核,但士族可以直接塞人进去。
这些现象,直接让士族垄断了人才、朝堂权力等。
导致真正想为百姓谋福祉的人才被埋没,那些腐朽无能者占据高位。
因为人才与权力的垄断。
让士族轻而易举的垄断了其他各个方面。
各大士族加起来人口不超过天下人的百分之三,却占据了天下百分之七十的田地。
其中不少良田因种不过来被荒废,也有不少士族明明家中田地荒废,却要拼命占领百姓之地。
勋爵高官之家免除税收,因此百分之九十七的百姓,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田地,却要供天下所有人的税收,包括边防将士。
同样的律法,百姓只伤了士族子弟一根毫毛,就要用性命来赔。
而士族子弟杀了平民,给一两锭银子就算赔偿,那位平民的家人还得感恩戴德。
宣其与苏泰曾去过边疆两年。
他们看到的是边疆守国将士一天一碗粥温饱度日,有敌军来犯时,他们用命杀敌,无敌军来犯时,他们要种地养活自己。
上阵杀敌的刀剑锈迹斑斑,他们磨了再用,用了再磨。
那些刀剑连鸡脖子都割不断,却是与他们性命相关的武器……
食不果腹,衣不挡寒,刀不锋,剑不利,夫妻无法见,母死儿不闻……
而远在京都梁淮的士族子弟中,流传了一种极其鲜美的美食,叫做鲜脍。
那是一种用猪肉烤制出来的美味。
而做这道美味的猪,从出生起就不曾喝过水,全都是人|乳|喂养,吃的也不是一般的泔水,全是上等白米糯米混合蒸熟喂养。
那些美味,是守国土的将士想都不敢想的。
甚至,他们连猪吃的东西都不敢想。
宣其与苏泰看到了太多民生疾苦。
让他们对这个世道产生了怀疑,于是宣其与苏泰开始慢慢的对造成这些不公现象的本质进行改革。
他们对人才选拔、吏治考核、官僚考察、律法等,一一进行改革。
这个王朝华丽的表皮下,有过太多的暗疮与脓疤。
他们要剜掉的暗疮太多了。
他们要动的人的利益也太多了。
而这些人几乎占据了大琅王朝的权力政治财力中心。
可他们没有退缩,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与阻力,去创造一个相对公平正义的天下。
祁丹椹的记忆中。
他的外祖父不曾睡过一个好觉。
纵然他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却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在他七岁生辰的前几天,他误打误撞,打开了他外公书房的暗格。
里面有一叠厚厚的账目与工程图纸。
当时的他聪明伶俐,博览群书。
很快看懂了那些账目与图纸。
那些是苍西河的修筑账目与图纸。
直到后来,钟台逆案发生,他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苍西河是贯穿大琅王朝整个北方的大河,苍西河中下游流域是大琅王朝北方的经济、粮食、水陆运输等重地,极其繁荣,居住了一千五百多万人口,有十几个大型繁荣都城……
因苍西河地势落差悬殊,每年春汛夏汛经常发生水涝灾害。
历朝历代投入了无数钱财、人力去修筑治理苍西河,但从来都是治一时,用的方法也极其守旧,堵了就疏通,汛了就堵住……
历朝历代没少为治理苍西河花费巨额人力物力,但没有一个是大规模治理的。
大部分都是哪里有灾害,暂时治理哪里……
因为苍西河流域太宽,流经之地地势又陡又急,若是要彻底治理,那将是耗尽举国的财力物力。
历朝历代的帝王不可能在一条河流的治理上,耗费如此巨大的精力,他们也没有能力去治理这条河。
到了大琅朝,文帝武帝开创了休养生息,让王朝呈现了文武双治的繁荣昌盛景象。
这在后世的史书中被称作为文武之治,更为后世琅成帝开创的盛世大琅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两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政策,到了琅武帝晚年时期,国力已经很强盛,但苍西河的灾患时常发生。
琅武帝中晚年时期,因几个儿子夺嫡伤透了心,又与士族的矛盾彻底激化。
他便将心转移到国事上来。
为了千秋大业,为了一劳永逸,他将目光投放到苍西河的治理上。
他要征服这条始皇汉武都未曾治理好的苍西河。
他举全国之力,筹集了三千万两白银,用来修筑苍西河,他想彻底解决后患,更想以此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这笔钱财,在治理苍西河的历史上是笔巨款,甚至比前面几个朝代加起来的都多。
无论是各个坝口修建堤坝,还是挖通各流域的水流,形成分流,或是修筑抗洪滩……这笔钱财都足够了。
六部很快将这件事落实。
琅武帝花费了八年,终于将苍西河堤坝、分流、抗洪滩修筑好。
他最后晚年因几个儿子夺嫡与世家大族的矛盾,导致他没有将心思放在国事上,且朝堂动乱不已,战争频频发生,导致民生疾苦……
但他到底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苍西河若是治理好了,那将是功在千秋。
后世的史书始终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姓会将这件事铭记。
可后世的史书上,只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琅武帝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花费三千万两巨款,耗尽八年的时间,整个晚年都期盼着这项伟大的工程竣工,他以为这是他漫长政治生涯中,最了不起的杰作。
他在千秋功业的美梦中奔赴了黄泉。
可是,白银铸就的堤坝,却抵抗不了一场洪水。
嘉和十二年爆发的一场巨大洪水,彻底冲垮了他延续下来的美梦。
可这一切,他已无法得知了。
在嘉和十二年,爆发了一场巨大的洪水。
那时,苍西河两岸的百姓因前几次小洪水有恃无恐的度过,这次他们也以为先帝花费巨资修筑的堤坝必定坚不可摧,所以都有恃无恐。
苍西河下游的豪商贵族甚至还登上大船,摆上酒宴,招来琵琶国手与数千美女。
他们登船而立,迎风起舞奏乐,想要感受一下洪水的激荡。
却不想,这一场洪水,冲破了无数粉饰在太平下的腐朽,冲破了豪商贵族狂妄无知的美梦,冲破了琅武帝的千秋功业,更是冲走了万顷良田、三十多万百姓的生命、一两百万百姓的家园……
洪水爆发后,嘉和帝紧急召集百官抗洪救灾。
就在这个过程中,宣其与苏泰发现了不对劲。
那些用来修筑堤坝的,并非泥浆沙石,而是一些普通的石块。
那些打在桥坝下的桩,并没有经过精确测量,而是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