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始皇直播网课(61)
“正所谓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提出的作为人的道德标准,强调仁者要做到心怀慈爱,这既是对统治者的政治要求,同时也是对做人的道德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仁的要求呢?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克制个人的私欲,从而达到礼节规范对每个人的要求,就能够做到‘仁’。”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社会关系的和谐,强调人对自身的道德约束,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林老师讲的这些内容,嬴政都看过读过,对于其中关于克己复礼的要求,他也是比较认同的,但他觉得,如果仅仅依靠教化就让民众做到克己,这似乎有些不太现实。
作者有话说:
本章引用资料文中均有标注。
秦国要发展到那个阶段才适合推进全民教育?
感谢在2023-04-14 20:27:02~2023-04-15 12:22:3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四季 5瓶;南宫影月、昭奚旧草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8章 继续上网课
嬴政始终不曾怀疑律法对民众的教育作用, 只是这些日子他也开始反思前世的自己所推行的律法是不是真的对民众太过严苛,儒家强调的教化他并不是完全反对,只是他很反感部分儒生借着教化的名义蛊惑黔首。
屏幕中, 林老师还在讲述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第二个主要思想就是‘礼’, 所谓克己复礼,这里的‘礼’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我们之前所讲的周朝的礼乐制度,这套制度非常详细的规定了各个等级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比如我们前面讲的观看舞蹈的行列,再比如不同等级的人对于‘死’的称呼也不一样, 《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天子之死称为‘驾崩’;诸侯之死称为‘薨’;卿大夫之死称为‘卒’;士之死称为‘不禄’;平民、奴隶之死称为‘死’。”
“这一套严格的要求体现出奴隶社会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孔子十分推崇这一套周礼, 认为只要人人都能做到这种行为规范的要求, 社会就能和谐。”
嬴政并不是很赞同这一点,他觉得高位本该有能者居之, 若是对国家对朝政没有任何作用, 还要依靠着这一套所谓的周礼掌握至高权力, 那只会使社会混乱, 权力失落。
屏幕中,林老师也在继续讲解:“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孔子所推崇的这一套礼乐制度的实质其实就是在维护奴隶制度的等级秩序,这与他所代表的阶层有关, 我们前面也讲了,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 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而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从社会性质上的变化来看, 正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期,因此孔子的这一思想是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嬴政发现林老师所讲的评价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林老师似乎总能从更加宏观的社会性质、阶级代表上去分析这些内容。
听了这么久,嬴政觉得这种分析方法真的很神奇,似乎自己所处时代的所有具体的事件都能化用这一套理论去带入,而且还能够分析的有理有据,合乎逻辑。
而他所阅读的各家学派的典籍都是自成一套说法,同时都是更加重视具体治国的策略,鲜少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哪怕是道家的一些经典,也并不会专门研究社会制度的发展规律。
林老师讲完了孔子的两个核心思想,又继续讲了下去:“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就是在强调礼乐的重要性,但同时孔子也对统治阶层提出了要求,《论语》记载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就是在要求统治者要做到为政以德,施行‘德治’,强调统治者自身的道德要求。”
“这说明孔子也并不是一味的只看等级,他也强调每个阶层的人在遵循礼制的同时要做到道德规范的要求,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孔子认为统治者若是滥用权力害民伤民,也会受到民众的反噬,这是早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后来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都对这一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
林老师讲的这一点,嬴政是认同的,现在他越来越认识到民众对于一个国家统治的重要性,只是林老师这里所说的民本思想他还不太能够理解,不过林老师后面应该还会再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脑筋急转弯?”林老师话锋一转,突然问了一个问题。
脑筋急转弯是什么?
屏幕前的嬴政和蒙毅都有点懵,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急转弯,更遑论听没听过的话了。
不过林老师显然只是为了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她直接说到:“这是老师小时候看的,可能跟你们都有代沟了,哈哈,这个急转弯是问孔子是什么家,然后有人说是思想家,有人说是教育家,结果答案是:老人家。哈哈哈哈,我小时候就觉得好好笑。”
......
看到屏幕不知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的林老师,嬴政和蒙毅都觉得有些冷,这就是脑筋急转弯?
林老师笑了一下就继续说道:“开玩笑的,这里其实反映出孔子除了在古代思想发展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他还在教育方面有着许多贡献,比如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后来的一些皇帝给孔子封赐的谥号就是‘至圣先师
’。”
“孔子的主要教育成就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私人讲学等,这些都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反映出他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这对推动国家教育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孔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表述,他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都反映出他入世的思想主张,更加关注人类社会中的‘人’,而不是宇宙自然中的‘人’,但这也使得早期的儒家思想缺乏哲学化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哲学化的思考?
蒙毅听到这里,手中的笔继续记录着林老师提到的一些他不太懂的概念,同时又转头问嬴政:“王上,你明白林老师说的这个‘哲学化的思考’是什么意思吗?”
嬴政心中有所猜想,但他一时之间还没有整理好头绪,因此摇了摇头,继续听林老师讲课。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道:‘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他应当‘推已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林老师引用了一段历史学家对于孔子思想的解读,导向了下一个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孟子。
嬴政发现课件中展示的这段材料的出处中也有“哲学”两个字。
“哲学”究竟是什么?是否意味着之前林老师看待很多历史事件的思考角度,之所以能够如此宏观并且具有逻辑,是否就和这个“哲学”有关?
这个词汇过于抽象,嬴政还不能确定它对于国家的统治能够有什么帮助,因此他准备继续听完思想史再去结合具体知识来分析这个抽象的概念。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四配圣’之一,孟子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孔子的一些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发展,首先就是他的伦理观,他在《孟子》中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在这里所展示出的伦理观就是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天生就具有怜悯同情别人的心情,只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受到社会的影响,被个人私欲所蒙蔽了,因此统治者要做的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作用唤醒人们内心所具有的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