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始皇直播网课(60)
嬴政听到这个问题, 脑中开始调取自己这两年所阅读的一些典籍, 试图尽量突破当前的视角,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上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
前人们经常说的“礼崩乐坏、天子式微”这些结论老师上节课已经讲到了,那么这个时代还有哪些新的东西呢?
在嬴政思索地间隙,林老师又提示了一句:“大家可以结合这一时期那些活跃的思想家的身份来思考这个问题。”
他们的身份?
嬴政突然想起之前学习经济史的时候,谈及一些重要历史发展的推动因素时, 老师都会分析他们所代表的阶层,虽然嬴政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老师口中经常会说到的“阶层、阶级”是什么,但是这应该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之一。
嬴政想到这里, 发送了一条弹幕说出自己的答案:【新的阶层】。
林老师看到了嬴政的回答, 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这位同学找的角度很好, 正是我们接下来要强调的,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背景:新兴士阶层的活跃。”
林老师说着, 切换了课件页面, 页面上出现了西周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级秩序: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我们已经知道,西周时期,传统的分封制所建立起来的这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在这样的体系中是无法实现阶层的流动的, 再加上礼乐制对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 使得各阶层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要遵循周礼的等级要求。”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礼乐制对人们的约束逐渐被打破, 《论语.八佾篇》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就是在在说当时鲁国的卿大夫季氏把持了鲁国政权,在观看舞乐的时候,用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的乐舞队进行表演。”
“而跟据周礼的要求,只有天子可以观看六十四人规模的舞乐,卿大夫只能看三十二人的舞乐队,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因此谴责季氏的这种行为,说他做出这种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
林老师用一个历史事件简单解释了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对人的要求,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被破坏,引入了孔子的思想。
讲完了背景,林老师切入到了这个环节的重点:“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发现,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从森严的礼乐制度到‘八佾舞于庭’,社会阶层从固定的世袭走向了上下流动,而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就是新兴的士阶层。”
听到这里,蒙毅发现林老师讲的内容他都很熟悉,但是一讲到阶层流动这样的概念他却有一点疑惑,他转头问嬴政:“王上,林老师讲的这个阶层流动和之前孔子的例子有什么关系吗?是不是说季氏僭越,就体现出他的身份从大夫到天子的流动?”
嬴政听到蒙毅问自己,回道:“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么简单,林老师所说的阶层流动,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需要站在整个社会变革的角度上来看,那个例子应该只是为了解释阶层流动的背景,并不是在说流动本身。”
两人讨论的时候,林老师继续点了一下课件,开始解释起“战国士阶层”这个概念。
“战国的士阶层,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那个士有些不太一样,春秋之后,这个阶层逐渐成为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统称,是一个介于贵族阶层和庶民阶层之间的一个群体,因此像孔孟等人都可以称之为士阶层,那么这个阶层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我们可一起来看一下。”
“一方面,传统等级秩序的失落诞生了一批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就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以及一些旧贵族领主,在地位下降之后演变成了士阶层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战国时期有一些平民中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以及一些依靠军功而晋升的人,也是这个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著书立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林老师讲到这里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讲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之前说商周时期的教育是被贵族阶级所垄断的,所谓‘学在官府’,为什么到了这时却会出现一些掌握知识文化的平民呢?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嬴政略一思索就得出了答案,只是他发弹幕次数已经用完,因此就没有回答,而是看着其他学生陆续发出了答案。
林老师一眼扫到了一条弹幕,开口说道:“我看到有同学找的角度很好,就是教育的变革,因为这一时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从‘学在官府’变成了‘学在民间’,因此一部分平民有机会依靠教育掌握知识,利用自身的思想和才华收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赏识,实现阶层的上升。”
嬴政听到这里,想到秦国目前最缺的东西,他认为一是人口,二就是人才,人口需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才很明显需要依靠教育,此时虽然私学已经有所发展,但是最底层的大量黔首依然还是没有办法接受教育,嬴政想到自己之前比较欣赏的科举制,明显需要教育的普及才能推广下去。
想起前世秦朝的教育,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内容都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想要产生大量的人才,肯定还是不行的。
只是,嬴政还是担心一件事,就是一旦让这些黔首接受教育,那么会不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
《商君书》有言:“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民不贱农,则农勉而不偷。国安不殆,勉农勉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民不贵学则愚,让民众不接触外界的事物,不去大量的了解与自身本业无关的东西,就能使他们专心务农,而不是投机取巧,钻营末业,动摇国本。
这在前期变法时的确起到了作用,推动了秦国农业的发展,成功将农人固定在了土地上。
只是如今秦国的各项经济都已经发展的十分迅速,农业、手工业、商业,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专业化的人才,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依然不识字。
若是真的推动全民教育,还能否保证农业经济基础的稳定发展,如果直接推行科举这样的选官制度,会不会有些过于着急了?
嬴政一时还拿不定注意,他打算先继续听老师上课,等之后在好好找人商谈这个问题。
屏幕中,林老师还在继续上课:“从政治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士阶层的崛起和活跃其实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和权力的分离,掌握知识的人不一定拥有权力,学术研究也不一定只为某一国政治或者某一个阶层服务,这才推动了这一时期各家学派争相著书立说、相互交流学习的思想解放运动。”
“讲到这里,我们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推动了百家争鸣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生和发展,那么根据我们所学的基本史观,推动这一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嬴政记得这个原理,林老师在讲经济史的时候也强调过,只是她并没有专门讲过这个东西,但是在每一次讲到类似的内容时她都会强调这个观点。
“学完了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学派,它们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
一边说着,林老师一边切换了课件画面:“一、儒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也是大家十分了解的一位古代思想家,刚才我们也提到了他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恢复周礼。”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没落贵族出身,周游列国、整理六经,这些都是我们已经了解的,大家还记得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吗?”
屏幕上飘过几条弹幕。
林老师继续说道:“对,就是一个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