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宫当伴读(82)
陛下恩威并施,朝野臣服。
许霁川本以为他爷爷出征在即,他就算进宫大闹一番,陛下也不会惩罚他,却没想到这老皇帝这么狠,他爷爷都要出征了,竟然还敢将他禁足。
禁足期间,那些个纨绔朋友也不敢上门来看他,许霁川百无聊赖,在家吃饭睡觉玩念念,幸好还有太子殿下晚上来陪他说说话解解闷儿,他的禁足生活这才没有那么枯燥。
许霁川看着阿宴人畜无害的笑容,心想,阿宴怎么这么好啊!
这个过年大约是许家过的最没有滋味的年了,许霁川虽然已经和太子构思了完美的救他爷爷的计划,但他也不能说,因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家过了惶惶不安的一个年。
出征之前,许上柱国进宫去看了陛下,这是圣旨下来之后,他第一次进宫去看陛下。
还是正月,皇宫里灯笼照长街,张灯结彩,一派新年氛围。
许上柱国环视着皇宫,突然想起他第一次进宫的时候的情景,那时候还是在周朝,当时还是边将的赵胤带着他们打了一次大胜仗,周世宗叶荣在皇宫里接见他们,那是他第一次进皇宫,看着金粉碧瓦宝相庄严的皇宫,内心的震动无以言表。
彼时,他们许家还是周朝众多门阀里最不起眼的小门阀,那次进宫,边将赵胤被周世宗封为殿前都检点。从此以后,不光赵胤的命运被改变了,但是他们五虎将的命运都被改变了……因为从龙之功,他们五个都被封侯拜相,加官进爵,变成了大梁最炙手可热的新贵,繁华富贵纷至沓来。
只是,这天底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初和他们一起打天下的人死的死走的走,现在终于到他了。
这一切,他不悔,男子汉大丈夫立于世,就当建功立业,成就万世之功,许崇峥在政事堂的台阶前整理整理自己的衣冠,让门口的小黄门进去通报。
许上柱国和陛下彼此都知晓,这大概是他们这一生最后一次见面了。
许崇峥进殿之后,梁元帝让所有人都下去,两人漫无边际说了很多以前戎马生涯之事,很默契地避开了那些跟着他们的人后来的下场。
闲谈了一会儿,许崇峥正正自己的衣冠,对着陛下行了大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梁元帝道:“阿峥,你这是何意。”
许崇峥淡笑道:“陛下,这恐怕是老臣最后一次给陛下行礼了,万望陛下以后保重龙体,实现我们少时的宏愿,毕竟……”许崇峥低下头,复而抬头神色如常对陛下道,“毕竟,以后陛下的统一大业……我们不能再跟随了!”
梁元帝沉默不语。
许崇峥道:“陛下,今日臣和陛下闲话一通,耽误陛下不少处理朝政的时间,这就告退了!”说着,弯腰行礼告退了。
陛下在他后面喊道:“阿峥,你可曾怪我!”
许崇峥转头对着陛下笑道:“陛下,马革裹尸是臣最体面的死法了。”
梁元帝看着许崇峥背光远去的剪影,许崇峥心里到底怪不怪他,直到最后,他也没有说。
许崇峥走了之后,梁元帝靠在龙椅的椅背上,抬头看政事堂的天花板,手摩挲着龙椅的椅背,突然想到,许崇峥这一走,从今以后,便再也没有人能陪他忆往昔峥嵘岁月了。
想到这里,梁元帝心里一阵茫然。
二月初一,是平南军队开拔的日子,陛下为了保证此次征南一举成功,将三分之一的禁军拨给许崇峥,和许崇峥一起出征。
许崇峥带着这三万禁军,在洛阳集合南厢军整军前往扬州,在扬州的瓜州渡口驻扎,攻打南唐!
许崇峥虽然年过半百,但穿着军装统帅气质犹在,他在大门前对尚书令和许霁川一一嘱托过之后,便要上马出征,却不想有人高声喊道:“老太太来了。”
许崇峥赶忙上前迎上来,许老太太今日穿着盛装,面色如常对许崇峥道:“我来送送我儿。”春寒料峭北风急,许老太太替许崇峥整理整理军装,道,“三十五年前你第一次出征,我也是这样送你到大门口。”
许崇峥还记得第一次出征,听下人说那时候他出征之后,他母亲每日都要到城门口去看他……
正想着,却听得许老太太仿佛叹息般道:“如今我已经是一截身子进黄土的人了,再也走不动,去不到城门口了。”
许崇峥闻言,眼中一热,铁血汉子几欲落泪,许多话想要对母亲说,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他跪下重重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就头也不回地去了。
许霁川在旁边听到许老太太仿佛呓语般的声音:“悔教儿郎觅封侯啊。”
突然老太太身后的剪翠高呼一声:“老祖宗!”
众人回头一看,许老太太悄无声息地晕倒了,许府人一阵人仰马翻,七手八脚纷纷去拉老祖宗。
第112章 京口瓜洲
老太太年纪大了, 情绪不宜太过激动, 这一晕倒,病势汹汹,当天晚上差点去了。老太太已是耄耋之年, 大风大浪经过不少, 硬是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打败了勾魂使, 扛了过去。
因着老太太尚在病中, 许霁川便哪儿也没去, 专门在家里陪老太太。她老人家这一病足足有一月未见好转,前线战况紧急, 因此尚书令严禁将此事传到前线去,生怕许上柱国挂念家中, 不能专注战事。
梁元帝知晓了老太太在病中, 特地派了太医院的太医来看望, 太医瞧完病后说老太太年纪大了, 身子日渐衰弱, 加上忧思过度,肝气郁结,因此才会病倒,现下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全靠宽心静养。梁元帝闻之,差人赠送了好些补品, 以示关心。
这尚书令是个孝顺的, 挂念老太太尚在病中, 这日早朝的时候,便上了折子要求辞官,要在家专心侍奉祖母。
尚书令肱骨栋梁,上柱国又尚在前线,此时若是准了他的折子,这朝野会怎样看陛下呢?
陛下自然是不能准的,奈何这尚书令不知道跟了谁,是个死脑筋,陛下一次不准,他就上两次折子,两次不准,他就上三次折子,非要陛下准了他的折子不可。
陛下没办法,只说是为了成全他的孝道,暂时准许他回家侍奉祖母,待许家老祖宗身体好转,便要回来继续做尚书令,尚书令千恩万谢拜别了陛下。
尚书令辞官这天晚上,太子殿下来许家找许霁川。见面之后,说起尚书令辞官之事,太子殿下道:“你将我们的计划告诉了尚书令?”
许霁川脸色凝重地点点头。老爷子出征的那天晚上,太祖母处于弥留之际,他们许家人都十分重视家庭,相互之间感情很深,尤其是太祖母和老爷子之间的母子感情更是相当深厚,老太太深知许崇峥此去凶多吉少,心中哀痛,故而放弃了生的意志,许霁川明白这一点,因此当晚在老太太耳边给他说了营救计划,当时尚书令也在场,于是他便也知晓了许霁川的打算。
平日里许霁川和他爹交流很少,因为他爹的性子闷,不大爱说话,为人也刻板守旧,而许霁川则性子活泼,飞扬跳脱,因此他二人平常也没多少话好说,平日里许霁川有什么事也会跟爷爷商量,因为父亲整日里不是嫌弃他不够正经,就是恨他不够体统。
许霁川说完关于救爷爷的计划,他爹当时沉默了,什么也没说,只不过第二天转头就向陛下递交了辞职的折子。
直到此时,许霁川才觉得自己稍微走进了父亲的内心,父亲是一个遵守礼教的真君子,但是在他心里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大于礼教大于一切,当君与父不能两全之时,他选择了自己的父亲。
尚书令深知要救出父亲,一旦失败被陛下所察觉,那么陛下极有可能用家人来要挟许崇峥,若是此时他辞官,不在陛下的视线之内,他们全家要离开江都可能会容易很多。
许霁川对太子殿下道:“现下我们家朝中无人,我爷爷的消息就拜托你打探了。”
太子殿下道:“花奴儿,从你入东宫之时开始,我们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保下许上柱国是我分内之事。”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总之,先上船再说。
太子殿下道:“此次我来是将小奇传来的密函与你看看。”说着,他给许霁川递过去一章纸道,“看完就烧掉,还有……”
太子殿下想要摸出放在胸口的玉佩还给许霁川,他的手伸进去摸了摸玉佩,不知为何心里突然改变了主意。
许霁川边看边问道:“还有什么?”
太子殿下道:“没什么。你继续看吧。”
许霁川也没有在意,继续一目十行看着那封密函,太子殿下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他。
看完之后,许霁川道:“这是小奇发现的所有南厢军中陛下和晋王的眼线。”
太子殿下道:“时间仓促,也只发现了这么多。”
许霁川道:“就是不知道这些人是什么打算,只是监视还是……想要在攻打南唐的时候趁混作乱,趁机对老爷子下手。”
太子殿下道:“晋王的人马不好说,但是父皇的人马在交战之时应该不会对老爷子下手的,最起码在战事开始的前期不会。我估计父皇应该只是不放心,因此派他们监督许上柱国的一举一动。我会让小奇密切注视晋王的人马的动向,不过许老爷子在南厢军的声望无可比拟,晋王的人马应该翻不出多大的浪来。”
许霁川点点头,道:“但也不可不防。”又道,“现下他们军队在哪里?已经到扬州了吗?”
太子殿下道:“已经在瓜洲驻扎下来了,渡江也就是这两天,许上柱国应该是想要速战速决。开春破冰之时长江会迎来一个小汛期,因此最迟到四月中旬,他们必须结束战事,不然若是长江到了汛期,恐怕战事会更加艰难。”
许霁川听他分析战争分析地头头是道,调侃道:“没想到你从未上过战场,分析起战争来倒是头头是道啊!”
太子殿下无奈笑道:“如果你将三国故事看个百八十来遍,纸上谈兵的功夫不会比我差。”
许霁川哭笑不得:“这是夸我呢?”
太子殿下斜睨了他一眼,“难道你听不出来?”
许霁川摇摇头。
太子殿下看着他,突然笑道:“其实我还挺想上一次战场的。无论此次攻打南唐会不会成功,父皇很可能都会攻打西蜀,我已经向他请命了,到时候你和我一起去。”
许霁川点点头,道:“到时候我就化作一个谋士,和殿下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白日杀敌,夜晚卧谈,岂不快哉。”
太子殿下道:“食则同桌,寝则同榻,你说的,到时候可不要反悔!”
许霁川:“……”许霁川想,我现在就想反悔,太子殿下的说这句话的表情,怎么看怎么淫荡。
与南唐开战的军报是两天以后到达京城的,同时到达京城的还有西蜀在与大梁交界的南康城增兵十万的消息,与此同时,漠北的狄人也在与凉州城相隔不远的瓦剌草原驻扎下来,虎视眈眈。
只是这两国除了增兵都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还在观望中,但仅仅是这样,已经足够让朝野振动了。
可现在战事已经开始,再将军队撤回来已经是不可能了,大梁泱泱大国,若是此刻将军队撤出扬州,整个朝廷将会颜面扫地,可西蜀和漠北的压力让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奏报送到的当天,许霁川和太子殿下又在许府见了一面,商量下面的计划。
西蜀和漠北增兵许霁川一点也不意外,西蜀和南唐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眼下大梁攻打南唐,西蜀肯定早就与南唐暗通款曲,依许霁川推测,南唐肯定是希望西蜀在战争开打前就增兵边关,但西蜀阳奉阴违,一直拖到两国开战才增兵,背后的原因不难猜测,两国一旦开战,于国力都会有损,这是西蜀想看道的,眼下三国之中,西蜀最弱,西蜀肯定巴望不得这两国天天开战,削弱国力,只要一方没有灭掉另外一方,都没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