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穿进雷剧考科举(153)

作者:李思危 时间:2018-10-04 13:17 标签:种田文 爽文 重生 科举

  次日中午,马车终于到了涠县,县令早得了消息来迎,又陪着程岩去了百川村。
  此时,栽种海水稻的地方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和试种那日相比,今天围观的百姓还更多些,甚至别的村县都有人赶来。毕竟,上回试种大多人无非看个热闹,心中并不相信,而今日却是丰收之日。
  每个人都意识到一件事——原来海边,真的能种稻!
  待程岩走近,百姓们纷纷让道跪拜,程岩则挂上了最为亲切的笑容,只是脑子里不免闪现出了些后世的画面,心想这种时候是不是和群众握握手更显得平易近人?
  咳,好尬,算了吧。
  渐渐的,那片熟悉的滩涂再度映入眼中。
  大部分的稻谷都已经死掉了,但暂时无人清理,唯有西北方划出的几块格子里是浓密的金,沉甸甸的稻穗好似低着头,借着清浅的海水照出自己修长的倒影。
  暖风一吹,稻浪迎风而舞,发出沙沙声,像一支丰收的歌。
  程岩原本还有些飘忽的思绪,在见到那片稻谷时便再也想不起其它。于他眼中,这些成熟的稻谷并不仅仅是稻谷,而是整个大安的延寿灵丹,是所有大安百姓生存的希望。
  他深吸口气,小心翼翼地探出手,态度几乎可以算虔诚。
  而当他真正触碰到一颗颗饱满的谷粒时,心情竟五味杂陈,难以言表,只觉得那一粒谷就是一个世界,一个永远没有饥饿的大同世界!
  程岩定了定神,站直了身子转向人群。
  所有人都在看着他,那一双双眼睛从曾经的不信任到如今写满了震撼,也不过用了半年多的光景。
  不知有多少长于海边的村民见过良田变成荒地,但不论他们多大年纪,却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荒地还有可能变回良田。
  在百姓心中,眼前这位程大人就如活菩萨一般——如果不是仙迹,又如何能扭转乾坤,让荒废的土地再度焕发新生?
  历朝历代,万世传说,也从未有过!
  程岩并不知百姓所想,他的目光滑过人群,最终锁定在庄思宜身上。
  尽管他们只能隔着人海遥遥相望,但这一刻,程岩相信庄思宜必与他同心同情。因为这几百株海水稻的成功,就意味着大安四千万亩的盐碱地和滩涂有了可用的价值,若一亩地按照较低产量一石粮来计算,那就是四千万石粮,每年足足能养活一千万人口!
  整整一千万!大安总人口也不过一亿多!
  程岩忍住胸中激荡,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半年前,知府大人曾带领本官与诸位乡亲们在此片滩涂荒地种下了稻苗,半年中,本官无时无刻不在记挂,希望金秋之时,这些幼苗能够长成连荡稻田,结出粒粒真珠。如今,丰收时节已至,尽管稻苗十不存一,但终究有存活之数。只要存活一株,我们就有希望找到最正确的培植之法!一代人不成就两代,两代人不成就三代,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终有一日,这片荒地将碧浪延绵,稻香千里,漠漠沧海变桑田!”
  他一口气说完,场面却寂静无声。
  良久,一位老农颤声道:“大人,您说的可都是真的?”
  程岩当然有夸张与煽动的成分,但他此时却道:“只要有毅力恒心,能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真。”
  “那、那我们岂不是再也不用饿肚子了?”老农踟躇地补充了一句。
  程岩微微一笑,重重点了点头,“若海水稻真能够大范围种植,不止你们,大安所有的百姓,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下一刻,老农的泪水已夺眶而出,洗净了他原本浑浊的眼睛——如果能早一点发现这种稻谷,他也不用因为养不起而被迫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只希望后来的人,再不用受这种煎熬。
  老人干脆利索地跪下,激动高呼道:“拜谢青天大老爷!”
  他身后,千余百姓跟着跪倒,洪亮的声音响彻天地:“拜谢——青天大老爷!”
  在百姓们心中,他们不管程岩是哪里的官,官位又有多高,只要能为他们找到生存的路,能让他们安稳地过日子,就是他们头顶上一片青天!
  “诸位父老乡亲,快快请起!”
  程岩一直难以习惯这样的场面,忙跟县令使了个眼色,可那县令竟也跟着人群跪倒了……
  程岩无奈,好说歹说劝了又劝,终于安抚了一众百姓。
  等众人的情绪都平静下来,程岩便示意县令上前,后者知道——该收稻了!
  由于今日之事意义非凡,县令早已安排好一应流程。
  只见一吏员提着串鞭炮小跑而来,拘谨地将火折子交给程岩,请程岩点燃引线。
  很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炸响,程岩捂着耳朵,隔着火硝的烟尘静静看着站在不远处的庄思宜,而对方也正望着他。
  随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笑起来——海晏河清,时和岁丰,他们都不曾忘记。
  等放完了炮,有数位老人和几个年轻的渔女唱跳着丰收之舞,歌舞声中,吏员又递给了程岩一把系着红绸的镰刀。
  原本按照县令的计划,应该由程岩来割第一刀,但程岩却把镰刀交给了一旁的百川村村长,他认真道:“这些海水稻是由你们辛苦劳作,日夜呵护而长成,如今,也正该由你们来完成丰收的仪式。”
  村长一怔,下意识接过,忽然反应过来自己不能抢了同知大人的风头,正想推拒,又听程岩催促道:“村长,请吧。”
  这一回,村长不敢不听。
  他提着镰刀接受着众人的注目,紧张得脑子空白一片,只得木然地走入田间,凭着本能完成了收割的动作。
  可等他一刀割下,心里突然就踏实了,就像饥荒时找到了一棵繁茂的果子树,又像自家婆娘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
  那不仅仅是满足,更是希望。
  此刻,村长哪儿还有心思想其它?忐忑不再,担忧亦不再,他满心满眼只看得见手中一株颗粒饱满的稻子,竟一时失态,捧着稻子猛亲了几口。
  程岩笑看着这一幕,却不知庄思宜何时走到他身边:“今日见了收稻,我忽然就想起很多年前,我们在书院时帮着村人秋收,第一回 我被镰刀割了手,第二回我被蚂蟥吸了血。”
  程岩乐道:“这种糗事你还好意思提?不该选择性遗忘吗?”
  “因为每件事里都有你,我怎么能忘?”大庭广众下,庄思宜依然敬业地撩骚,他用很轻的声音说:“仔细想想,那时候你每次碰我,我都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多半已经动心了,你呢?”
  程岩:“要听实话吗?”
  庄思宜忽然心生不妙。
  程岩兀自道:“大概就觉得你干啥啥不行吧。”
  说完,他转过脸想欣赏庄思宜的不自在,孰料对方勾起一抹笑,一字一顿道:“干……,肯定行。”
  作者有话要说:
  正经说一说,我查了下资料,中国一共有十几亿亩盐碱地,和几千万亩滩涂,袁隆平大大专访里提到,海水稻亩产300公斤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能充分利用,大范围种植,耕地面积至少扩大两三亿亩,我国每年可以多养活1.5-2左右亿人口,这次是真正的天下粮仓吧。
  ps.顺便看了下杂交稻,现在亩产已经超过1000公斤。
  ——
  文里的数据我就是随便折合了一下,不过真正的情况还是想和大家分享。
  总之,感谢所有为我们的温饱付出辛劳和汗水的人。


第114章
  白露已过, 初秋的风卷走了京城残余的暑气, 缠绵细雨随风潜入夜色, 润泽万物。
  一大早,赵阁老府上,赵老夫人陈氏正伺候着自家老爷穿戴,随口抱怨道:“这天一日比一日更寒凉,老爷还不多穿点儿,您可不年轻了,上回太医也说过,您这身子经不起折腾,万一受了寒……”
  赵文博不耐地整了整衣衫,“老夫的身体自己清楚, 夫人莫要担心。”
  陈氏知道赵文博是个驴脾气, 只叹了口气, 不再多劝。
  待赵文博收拾好,早膳也都摆上了。
  赵文博喝了一碗粥便要离座, 陈氏皱了皱眉, “老爷, 太医都说了您的身子得好好养着,我不求您人参燕窝,可咱们府里又不缺这点儿吃食,您好歹吃饱了再走啊?”
  赵文博皱了皱眉, “今日事多,我得早些去值堂。何况今年东省大旱, 最近京中米价上浮明显,更谬论其它地方?咱们府里是不缺粮,可皇上富有四海,如今每餐都只食四道素菜,老夫身为臣子也该以身作则。”
  陈氏担忧道:“东省可是粮食大省,那今年米价可会大涨?”
  “不知,且看收粮的情况吧。”赵文博见自家夫人眉头紧蹙,又安抚道:“我大安地大物博,粮仓也不止东省一省。”
  可他心中却知形势严峻,盖因北军正深入草原与幽军作战,尽管目前战事顺利,可后方的军需粮草绝不能断,如今国库与各府库的粮食已征调了大部分,朝廷正为此焦头烂额。
  不过这些话他却不好对旁人说,赵文博心中暗暗叹气,都说百姓靠天吃饭,其实一国又何尝不是呢?若大安年年丰收、粮食满仓,不但苍生得以温饱,大安的军队也能少受掣肘,要做任何事都更有余力和底气。
  赵文博心事重重地坐上轿子,大安一般是三五日一朝,早朝并非天天都有,因此他直接去了文渊阁。
  等到了值房,赵文博便让人泡了壶绿白茶。自他从关庭那儿尝过一次,就想方设法到处搜罗,可惜未果,最后还是皇上大方地赏下了半斤。
  每每想到此事,赵文博都会在心中暗骂关庭死抠门。
  阁吏离开后,赵文博的视线落在了桌案堆积的奏折上,他拿起最上头一本,恰好就是来自闵省曲州府的。
  赵文博一挑眉,曲州府?不就是绿白茶的产地吗?
  奏折署名乃是知府阮春和,赵文博打开折子,认真细看。
  没多会儿,阁吏端着茶壶进来了,可当他见到屋中情景时,手中托盘落在地上,茶壶也顷刻间摔得粉碎。
  只见赵阁老双目凸出,脸色涨红,握着奏折的双手连连发抖。
  阁吏心头一慌,忙冲上前,就在他将要挨到赵文博时,对方两眼一翻,晕了过去。
  赵文博晕倒一事很快传遍文渊阁,首辅张心岚和其他几位阁臣相继赶来,自然也不忘请太医。
  此时,张心岚眉头紧锁,他知道赵文博近年身体有碍,之前还晕过一回,原本是想致仕的。可新皇登基不久,朝廷正需要他们这些重臣老臣,赵文博便按下没提。
  但这段时间以来,赵文博人已精神许多,为何今日会忽然晕倒?
  他找来阁吏问明情况,对方也一头雾水,惊魂未定道:“赵中堂吩咐下官泡壶茶,下官一回来,他就、就晕倒了。”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