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穿书后男主为我打天下(153)

作者:三五时月 时间:2024-05-12 09:27 标签:甜文 穿书 爽文 轻松 基建 成长

  在麦子收割之后,若是能有余粮,他们也希望在这时节能卖出最新一季的小麦,以求能换个好价钱。
  可这时节,真是买卖各有所需的时候,作为中转的粮油铺子竟然大门紧闭了。
  除此以外,涉及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的店铺悉数关闭。
  也就是这时候,百姓们才反应过来,他们这么多年一直赖以生存的商铺,竟全数掌握在五大世家的手中。
  恐慌在群众之中蔓延。
  很显然,以王家为首的五大家族想要以商业民生来要挟楚霁。
  “他们是不是忘了,我叫楚霁,益州楚家的那个楚?”
  靶场之上,楚霁随手射出正中靶心的一箭,手上的动作十足狠厉,语气却懒散随意,似乎当真是疑惑极了。
  秦纵站在一旁,一手为楚霁打着伞,一手将箭羽递上:“还请主公示下?”
  那态度,和楚霁是如出一辙的云淡风轻,随意极了。
  “呵,”楚霁接过箭羽,搭弓射箭:“既然铺子不愿营业,日后也便不需再营业了。”
  楚霁此前的布局在这时全然派上了用场。
  正是因为五大家族传承百年,家族庞大,所以才有不少子孙,祖上也曾是嫡系,只是后来慢慢没落,不得不出卖家产来维系生活。
  这背后的大主顾自然是楚霁。
  不过半日的功夫,楚霁名下的各式店铺全盘营业,以极大的资金水准和库存数量再次盘活了整个胶州城的民生。
  不止如此,楚霁正式下令,将一众涉及民生的产业,如粮食和油一类的,归于官府经营。
  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出面售卖粮食;五谷丰收时,亦有官府出资收购百姓手中余粮,以免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大局已定,在王家和严家还在垂死挣扎之际,另外三家已经极快地反应过来。
  他们不仅迅速令手下的店铺再次开张营业,更是以家中有子弟在官场为官,须得保持廉洁清正为由,献上了家族中的大部分土地,请楚霁划归官府所有。
  他们这个反应,楚霁早已料到。
  这三家家风尚可,被抓捕归案的不过是些可有可无的庶出旁支,并不会伤筋动骨。他们又有子弟通过了科举考试,在地方上任职为官。
  这其中孰重孰轻,他们能够分辨清楚。
  对于三家称得上是赔罪的行为,楚霁表示,伸手不打笑脸人,此事便算是就此揭过了。
  三家献上的土地全部归为官府所有,后又分给了少地无地的穷苦百姓,极大地改善了胶州的民生,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然,这是后话。
  此时,王家和严家的犯事子弟,处斩、流放、监.禁,该如何便是如何。
  在楚霁的连番打击之下,王家和严家再不复往日荣光,逐渐落败下去。
  顺利地整顿了胶州世家,一改其官场的往日风气后,楚霁便和秦纵一同回到沧州。
  以两年为期,他们必须全力以赴,让手中的势力成长壮大起来。


第一百一十一章
  科举一事落下帷幕,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让寒门学子也有机会为官。
  可上哪儿去找那么多的寒门学子呢?
  胶州较为富庶,约莫还能情况好些, 能有不少耕读传家的人,但沧州可就苦寒多了。
  百姓们世代都在那地里刨食,这地还贫瘠得可怜。这么多年, 百姓们又备受也颇,能活下去就已是难得了,还指望有那个闲钱闲工夫读书识字吗?
  好在,现在大伙儿的温饱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了。
  楚霁曾说过的, 他要的是有文化、有思想、有判断的天下苍生。
  那时候,他正好是为了方便工厂里的工人上工,修建了一座学堂, 给无人看管的孩子们免费读书习字。
  有此先例, 楚霁干脆大笔一挥,招聘劳工,在沧州三城十一县和胶州五城十九县,大兴土木,兴建书院。
  书院的规模大小取决于当地的人口数量, 但无论规模大小, 里头都必须配备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和运动场地。
  教室自是不必说,食堂
  和宿舍则是提供给师生食宿所用。
  楚霁规定, 凡是到书院求学的学子,无论年龄、家境、身份, 其食宿都必须在书院里解决。
  定七日为一周, 上五休二,月末还有四天休假, 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楚霁考虑到了那些住穷苦百姓家的学子,他们会占据书院学子的绝大多数。
  若是家中不缺钱财的,一般会有族学,或是干脆请了夫子到家中授课的,并不需要到书院来。
  这些穷苦学子多半住在村中,即便是乡镇或是县里,也在比较偏远的地方。
  但给每个村子都建一个书院也并不现实,财力物力什么的倒另说,但主要是夫子数量远远不够。
  这样,他就只能在相对中心的地带建一座较大的书院,广纳周边的学子。
  提供食宿,一来是减轻了学子上学的负担,而来也能稍稍减轻些他们家里的负担。
  只有这样,愿意把孩子送来上学的人才会多起来。
  书院被分为三个级别的学堂。
  一是用于学子初步识字,用来考童生的初级学堂,一般是由此次考取举人落榜的秀才担任夫子。
  其余的是考秀才的中级学堂和考举人的高级学堂。这两种学堂一般都采用自学研学的方式,但定期会有已经考取举人的人和当世大儒,比如卓范等人,前来讲学。
  除此以外,楚霁还规定,无论贫富,凡是读初等学堂的学子都只需要每年缴纳一百斤大米即可。
  中级学堂和高级学堂的学费束脩稍高,但也都在他们能承受的范围内。
  别看这数量挺大的,但不过只是一个孩童一年所需食用的大米数量。
  这样也就是相当于,上学是免费的,住宿也是免费的,各人只要准备好自己的米饭即可,更何况,食堂里还会额外提供营养均衡的菜式。
  这样的事情,对于老百姓来说,简直比天上掉馅饼儿还让人惊喜呢。
  为了让自家孩子早点能去书院读书习字,众人干起活儿来更是卖力。
  更别说,楚大人也有丰厚的工钱给到他们呢。
  但在书院里学习也不是没有期限的,否则难免会产生偷奸耍滑之人。
  每一级以六年为期,若是六年内考取了再上一级的功名,那便可以升学,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堂,再学六年。若是六年之期已过,还是考不上的学子便只能退学。
  楚霁并没有指望所有人都能考取功名,这必然不现实。但只要在学堂里能习得些常用的字,对于他们日后也是大有裨益的。
  图书馆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书籍十分珍贵,价格高昂,寒门学子也多有向同学或者书肆借书抄书的传统。
  在书院里的图书馆便承担了这样的职能。得益于更适用于书写的竹纸和便捷的活字印刷,图书馆里面收录了各类书籍,经史子集,卷帙浩繁,应有尽有。
  更要紧的是,在图书馆里头的借书并不会像普通书肆那样苦难。
  只需要凭着学生证便能借阅书籍,一月为期,按时归还即可。
  这种福利,是哪怕富贵人家的子弟也很少能够享受的。
  也正是得益于图书馆,后来的曙霁书院,成为了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向往之所。
  曙光初现,云销雨霁,曙霁书院由此得名,也流芳百世。
  除却图书馆,楚霁还额外强调,一定要修建能够给学子用以运动的场所。
  蹴鞠、骑马、射箭、马球……等活动都可以在此开展。
  为的就是让学子们好好锻炼体魄。
  旁的尚且不论,一场考取举人的乡试下来,对于体力的消耗是极大的。
  此前在胶州举行的考试中,就有不少学子晕在了考场中,未能完成试题的作答。
  运动场的围栏处张贴着标语,上面写着“为人民健康工作五十年”。
  这也是楚霁所祈盼的。
  在每一座曙霁书院旁,还要专门的女子学校,她们在学校里,能够接受和男子同样的教育。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