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娱大亨(186)
管成明白了谢颜的意思,“你想将现者拉下神坛。”
“知识和理念是自己判断领悟的,不是盲从别人模仿来的。我希望大家接受现者的想法,是因为现者说的那件事是对的,而不是因为他是现者。”
管成沉默许久,起身冲谢颜拱手道,“小谢先生,我服了。”
佩服的不只是谢颜的能力,还有那份毫不在乎名利的豁达心胸。
“既然小谢先生早有准备,我可以冒昧问一下,您打算怎么既解决谣言,又在不承受太大损失的情况下,把现者拉下神坛呢?”
“你记得前不久在现者剧院举办的特别说书会吗?”
“当然记得!那三场我都参加了,登报的各种言论也是我亲手选取审核的。出版社最近收到了很多建议信,希望可以重启说书会,但因为剧院那边一直没消息,我们还没有回复。”
谢颜点头,“说书会确实很成功,其实比起说书,它更像是一种交流会,第一次选择在剧院举办,是看中了顺先生的串场能力和现者剧院的号召力,现在说书会已经小有名气,以后就不用继续占剧院的地方了。”
“小谢先生打算继续举办交流会?”
“这么好的形式,当然要传承下去。”谢颜笑着点头,“新地方我已经选好了,我打算带你去看的出版社选址,也在那一带。”
管成没想到居然能绕回自己最早来这里的目的上,“在哪里?”
“跑马场。”
“跑马场?”管成吸了口凉气。
“嗯,巡阅前些日子收缴了一批日本人在跑马场的商铺,交给我处理。那片地方虽然以前是城郊,现在却十分繁华,三教九流汇聚于此,很适合开交流会。”
“跑马场……日本人……”管成皱眉,“那里虽不是租界,却胜似租界,华夏人在那里势单力薄,被排挤到只有一些风月场所开了下来,出版社定址在那里,恐怕不好立足。”
“正因为不好立足,才让出版社和交流会先过去。”谢颜当然有自己的道理,“其他生意都可能被洋人下黑手,或者抢客源,或者断供货渠道,或者找人闹事,只有交流会是独一份的生意,不用进货,客源更是想抢也抢不走,至于闹事……”
“以交流会的火热程度,开始营业后估计会门庭若市,我再配一些在温家训练过的伙计看守,到时候闹事的人过来,到底是他们来闹事,还是我们拿他们当活靶子和现成的分析□□对象,还说不准呢。”
管成看着谢颜笑眯眯的表情,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那些来闹事的洋人悲惨的未来,不过,他喜欢。
“出版社和交流会开在一起,是为了方便记录内容,择优发表吗?”
“这只是其一,跑马场里的洋人很多,也有一些洋人出版社,把出版社放在那里,收集其他国家的最新研究时可以更方便一些。”
随着民智月刊做大做强,谢颜可以预见洋人会采取各种方式遏制它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封锁稿件来源,所以,在这之前先打通多种渠道至关重要。
管成在谢颜的提醒下想到这种可能,面色一凛,“我们会努力让民智月刊越办越好的。”
“我相信大家。”谢颜笑了,“交流会的开场,就由现者来好了。日本人为我造了这么大的势,不物尽其用也太可惜了。”
不是质疑现者的能力,诋毁现者的身份吗?那就让现者站在阳光下,站在讲台上,直面所有的探查与怀疑好了!
到时候,不需要谢颜辩解什么,大家自然能得出自己结论。
而借着现者公布真实身份这一噱头,新的交流会的盛况,恐怕会超过上一次,达到巅峰。
洋人们知道辛辛苦苦谋划了半天,最后还是为现者做了嫁衣,不知会不会气到吐血?
谢颜不关心,就算田中薰当着他的面吐血,他也最多口头表达一下关切,气死人的那种表达。
……
茶楼谈过话,谢颜带着管成去了跑马场,方巡阅的人带他们转了几间比较合适的店铺。
日本人在跑马场经营多年,不知赚了多少钱,店铺的搭建和装修非常讲究,很多都是小楼,里面的家具都没搬完,就便宜了方庆明。
谢颜和管成商量之后,最后选了一处三层洋楼作为新选址,出版社位于第三层,第一二层则用来举办交流会。
至于交流会,谢颜打算将其做成集交流、学习、思考于一体的形式。
洋楼的一二层除了座椅外,还会放很多书架,摆上各国各界的书籍,人们交纳保证金即可进入,书籍免费阅读,每天有时限,损坏书籍需要赔偿,若无损坏离开时可以取回保证金。
一楼的座椅做成大讲堂的样式,每周固定举办两次大型交流会,主办方会定一个主题提前公布,并邀请合适的嘉宾前来讲解自己的看法。二楼的座椅则用分散在书架间,提供免费的纸笔,供需要安静思考的人使用。
方庆明的人等在楼下,谢颜伸手为管成比划这里未来的模样,管成眼中的光越来越亮。
“可惜……”
“可惜?”
“可惜这么好的地方,却只有小小一隅能为我们所用。”
谢颜走到窗边,向外看去,这座洋楼左边是英国人开的银行,右边是法国人开的服装店,前方触目所及,全是洋文的招牌。
一座小小的洋楼,在万国跑马场中,显得那么渺小。
“这小小的一隅,是我们的种子。”
“种子?”
谢颜指着窗外,将目光所及的建筑画了一个圈,“未来这些地方,会开满华夏人自己的商铺;未来的我们,会把这颗弱小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那个未来,不会太远。”
“管兄,你相信吗?”
第143章 小谢先生的沉思
小缸一家人跟随温家的船只来到汉口, 已经快半个月了。
这半个月时间的所见所闻,对小缸来说可谓是翻天覆地的认知颠覆。
雒纬竹遵守了自己的承诺,临行前将小缸一家人托付给了温珩, 温珩回头处理时比对了一下信息,发现小缸一家正是自己在码头上认识的纤夫瓢子的家人。于是在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后, 把一家人全带回了汉口。
小缸娘早年间四处流浪吃过教训,这几年趁生活安定,在手里积攒了一些银钱,到汉口后, 他们没有多要温珩的资助, 自己在码头附近租了个小院子,稍微安顿了一下, 瓢子和小缸爹就去码头找活干了。
至于小缸,雒纬竹之前答应过送他去汉口见民声报的主办人,所以这次汉口之行, 最兴奋的人非他莫属,船在路上的时候,一有时间就站在甲板上望眼欲穿,谁都拉不回去。
天还未转暖, 江风吹多了,小缸还没到汉口就光荣的感冒了。小缸娘絮絮叨叨的数落声中,一家人去附近齐休疾的诊所开了感冒药,见民声报的主办人的事也耽搁了下来。
“哥,这就是……温家吗?”小缸拉着瓢子的袖子问。
这半个月的卧病快要把小缸憋出新毛病来了,病刚一好, 小缸就缠着哥哥带他去温家, 找温二少爷打听民声报的事。
此时站在高大宏伟, 门口有不止一个伙计站哨的温家大院门口,小缸突然有些紧张,激动的心情也冷静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无法压抑的忐忑。
这世上居然有人住在这么大的宅子里……
“是啊,这就是温家。”瓢子有些感慨,谁能料到,在岸口沉默寡言的流浪纤夫,居然是长江沿岸大名鼎鼎的船王家的少爷?
瓢子回忆起当初岸口的那位“燕子”,如今想来,对方身上确实有很多异于常人的地方,只不过当局者迷,在短期内没有人能够察觉罢了。
拖了温珩的福,瓢子和小缸爹到码头去码头找活干时,直接领了工头的活,小缸娘也在工社食堂找到了工作。
虽然小缸一家不接受温珩的直接资助,但温夫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后,为了感谢瓢子在四川时对温珩的照顾,还是在暗地里想办法补贴了不少,现在的小缸一家的生活,比起当初不知舒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