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清和 上(260)

作者:来自远方 时间:2021-05-21 08:52 标签:豪门世家 天之骄子 穿越时空 强取豪夺

    没粮都饿着?
    没有这么欺负人的!
    平江伯陈瑄运来的粮食不少,秋收之后,北方各地也有丰产,多少能匀出一些,完全用不着搬空大宁。
    出头椽子一定要砍掉?
    完全没道理!
    孟清和炸毛,沈瑄各种顺毛也没用。
    最后还是他自己想通,他已不是大宁镇守,皇帝会作何决断不是他能干预的。想起到大宁之后的努力即将付诸东流,心中忍不住的难受。
    “天子不会应允。”
    沈瑄握住孟清和的手腕,将他揽进怀中,拍拍,继续顺毛。
    下巴搭在沈瑄的肩头,孟清和的声音有些发闷,“希望如此吧。”
    沈瑄所料不错,户部左侍郎的奏疏递上去,皇帝很快做了批复。
    就两个字,不行。
    孟清和能想到的事,朱棣自然不会忽略。杀鸡取卵,以榨干大宁为代价,缓解河南等地蝗灾的事,朱棣肯定不会做。派人去大宁是学习先进生产经验,挑选优质粮种禾苗,不是去抄家的。
    户部左侍郎不服,继续上疏,朱棣干脆把锦衣卫查到的消息直接甩到他跟前。
    “尔等勤政,朕心甚慰。然需知,民为国之本!挟私怨而罔顾民生,有才,朕亦不会再用!“
    看过锦衣卫送到御前的密报,户部做侍郎再也无法维持面上表情,颤巍巍的下拜,再不敢多言。
    他同大宁都指挥使朱旺有私怨,尽取大宁之粮,确有私心。
    本以为会将朱旺拿下,不料,最终陷进去的却是自己。
    “来人!”
    朱棣一声令下,殿外执勤的金吾卫步入,奉命摘了户部左侍郎的乌纱,除掉他的官袍,拖下去丢进刑部大牢。开春后,和牢友一起发往遵化炒铁屯田。
    天子亲丁罪囚北京为名,屯田抵罪之法。
    凡徒流罪,除不赦,其余有犯俱免杖刑。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屯田抵罪。定立年限,纳粮抵杖罪。除官吏不该罢职役者及民单丁有田粮者依律科断,余皆如之。
    关在北京刑部的犯官,大多将免于戍边,也不必到崇山密林里去做人猿泰山,只要勤劳肯干,子孙仍有出头之日。
    这就相当于在犯官眼前吊了一根胡萝卜,想要让子孙有个好前程?必须照着皇帝的话好好种田。
    针对河南蝗灾,朱棣下令调拨北平库仓赈灾。
    但粮食总有吃完的一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令户部遣官到大宁择选良种,为顺天八府,也为蝗灾之后的春耕和补种。
    土地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
    大灾之后,赈灾粮只能缓解一时,不如发给百姓良种,耕牛,农具,奖励百姓耕种,以此避免田地荒废,流民大规模出现。
    为免蝗灾再次蔓延,朱棣采纳沈瑄的建议,下令卫所官军扑蝗。
    “懈怠,于救灾不利者,以罪论。”
    皇令下达,河南境内,以都指挥使司为主,布政使司协同,卫所官军全被调动起来。
    烟熏火烧,掘地三尺。但凡能想到的办法,都要用上。
    枯黄的禾苗,空旷的田地中,很快响起噼啪的炸裂声。
    刚领到赈灾粮的父老走到田边,双目被烟熏得生疼,却坚持着不肯退后一步。但凡还有力气的,都加入了扑灭蝗虫的队伍。
    耆老,青壮,健妇,连韶龄幼童都随着父母的脚步,在黑烟中扑杀毁了家人生计的罪魁祸首。
    黄昏时,浓烟渐渐散去,泪水在农人们染有烟尘的脸上留下一道道印痕。
    农人们相携跪地,向京城方向再拜。
    “天子仁德!”
    “陛下万岁万万岁!”
    乡间有文人说,今上篡位夺权,逼死亲侄,是暴虐滥杀之人。但于现下的河南百姓而言,朱棣却是一个圣德慈爱之君。因为他让大家有了活路,有了继续在祖辈土地上生活下去,不用流离失所的希望。
    朱棣生于战火,少时尝居凤阳,深知百姓疾苦。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后,年长受命镇守北方,冒霜雪出塞,与士卒同甘共苦,他所经历过的,绝非生于膏粱,长于皇宫,几乎不出大内的侄子所能体会。
    远在北京的朱棣不能亲耳听到高呼万岁之声,却能从布政使和都指挥使的奏疏上看到百姓的真心拥戴。
    百姓为水,君为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朱元璋教给了儿子,也同样教给了孙子。从实行来看,儿子明显比孙子做得更好。
    放下奏疏,朱棣长舒一口气,目光转向站在暖阁中的沈瑄。
    “此次河南蝗灾得灭,瑄儿立有大功。”朱棣笑道,“若无瑄儿提醒,朕竟忽略,可调卫所边军助灭蝗灾。”
    边军有屯田防备鞑子的重责,不能擅动,更不能离开戍卫之地。
    内省卫所则不同。
    现在国内不打仗,宵小强盗有衙役和巡检足以应付,卫军就近扑灭蝗灾,可谓事急从权。史官记载,也会以天子仁德作为注解。
    以军灭蝗,古有先例,同太祖成法也不相违背。
    沈瑄请调卫军的奏疏一上,朱棣当即准奏。如今效果摆在眼前,永乐帝一边点头,一边对沈瑄大加夸赞。
    朕的眼光果然不错,别看老爹的儿子数量多,比起真才实学,动手能力,朕的儿子也不差!
    想到这里,不免想起南京的长子和一个劲向他要人要粮的次子和幼子。
    朱棣心中滋味难辨。
    朱高炽整日闭门读书,不出文华殿一步。据皇后信中所言,长子似有矫枉过正之嫌。继续这样下去,很可能步上书呆子之路,一去不回头。
    朱高煦在宣府屯田,同宣府镇守武安侯郑亨处得不错,算是可圈可点。朱高燧到了开原,至今还没太大的动作,但朱棣相信,这个儿子应该不会让他失望。
    事实上,朱高炽并没读书读傻了,矫枉过正也并不准确,用四个字来形容,韬光养晦更加贴切。
    朱高炽不是笨人,老爹已经不待见他了,妻族又卷入了刺杀天子一事,缩起脖子老实做人才有希望改变老爹的印象。
    朱高燧在开原和广宁动作不大,目前只处于准备阶段,与朱棣所料并无太大出入。
    例外的,只有朱高煦。
    他不单同郑亨处得好,同军汉们也是处得相当好。如今,宣府上下无人再言汉王骄横,反倒是对他挽起裤脚,和军汉们一起下田的举动佩服不已。
    虽说天子每年也要耕耤田,但那不过是个仪式,延续周礼,推着耕犁在田里走上三个来回就完成任务。
    朱高煦却是实实在在的和边军一起种田,累了坐到田埂上,掏出一个杂粮饼,夹几块咸菜,大口往肚里吞。偶尔改善伙食,咸菜换成半个咸鸭蛋或是鲜鸡蛋,白嫩嫩的蛋清,流油的蛋黄,咬一口,喷香。
    不知是因为劳累还是腌咸蛋的手艺好,不出几日,连郑亨也来蹭饭。
    朱高煦同郑亨算是旧识,郑亨在燕军中军任副将时,曾与朱高煦并肩作战。听到汉王要到宣府屯田,不免有些担心,这位可不是好伺候的主。不想半年不见,朱高煦竟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是谁影响了汉王?
    郑亨一边咬着饼,一边琢磨。
    莫非汉王得了某位高人相助?或是天子给儿子请了几位好老师?
    郑亨想不明白,脑子里似缠成了线团。


上一篇:炮灰N号

下一篇:清和 下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