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春+番外(28)
烈四小心翼翼的接过来,有些为难的看着手里丁点大的小杯子,都不敢大力握,生怕一不小心给捏碎了。卫涟还在慢条斯理闻香品茗的时候,他已经一口全干了——这么点儿还不够润喉咙的。卫涟有些期待的望着他:“如何?”
前土匪干咳两声:“不错,就是淡了点儿,再泡浓点就更提神了。”
卫小侯爷一懵,随即气的发怔,一手指住他,痛心疾首:“真是……牛嚼牡丹!我就知道,你这种人只配拿塞枕头的陈茶梗子打发了,没得糟蹋好东西!今年头一拨的雾雨红针,清华寺后山素心梅上收的雪水……还淡了点儿……要不要给你煮茶叶蛋啊!”
烈战潼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喘,手里诚惶诚恐的捧着小杯子,犹豫半天,腆着脸陪笑:“宝贝儿,怪我怪我,刚刚太渴了没喝出来,要不你再给我一杯?这次一定仔细喝,真的!”
可惜迟了,只见美人悲愤的瞪着他,说什么都不肯再糟蹋好茶了。烈战潼求助似的往周围看看,司琴和侍书早就憋不住躲一旁偷笑去了。无奈之下,他只得生硬的往回转话题:“话说,宁王这样子不留余地,莫非真有必胜的把握?”
谈及正式话题,卫涟神色一正,慢慢答道:“筹谋准备定然不少,但这世上从无完全的把握,宁王走到这一步,也许是被逼无奈了。”
烈战潼眯起眼:“何衍之?”
诧异于他迅速的反应,卫涟有些惊讶有些赞许的对他微微点头:“皇帝的态度如此明显,对宁王而言,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再不搏一记,许就难以翻身了。”
烈战潼若有所思:“不过,这些日子以来,冷眼看宁王这边的动作,虽然咄咄逼人,却似乎有些凌乱,譬如御史台明明弹劾掉了太子一系的西城兵马司指挥使,空出来的位置却被一个叫常骁的顶了,看着却不像宁王那边的人……”
卫涟扑哧一笑:“那是因为,还有旁人推波助澜啊。”
烈四略一思索,吃惊道:“不会是你吧?”
只见卫小侯爷笃悠悠的给自己重新倒了半杯茶,抿一口,满足的眯起眼,这才微笑道:“常骁原是东城副指挥使,裕王麾下骁骑营出身——这人就是个棒槌!不过,耿直也有耿直的好处……”
“好端端的,你淌这浑水做什么?”烈战潼十分不解。
卫涟脸色冷了下来:“他不配做储君!”回想起过去桩桩件件,从太子府内的欢意香之局到南疆战事中的种种暗地阻挠,又想起清华寺碑林里不堪的场景,心头翻滚起十分的烦躁,恨道:“便宜宁王都好过他!”
这样大逆不道的言论,饶是土匪出身的烈战潼都霎时惊出一身冷汗,条件反射的伸手捂住他的嘴,低喝道:“慎言!”
卫涟这才猛然惊醒,脸色发白,目光却愈发冰冷,轻轻推开他,一手撑住头,神情郁郁,若有所思。
第37章
话说,卫小侯爷爱憎分明、睚眦必报,真的恨上一个人来那绝对是挖坑不手软。何况太子这边无论是出于氏族利益还是个人恩怨,都已经不可调和的站到了对立面,因此,对于这位储君,算计起来可谓毫不留情。趁着宁王与太子斗得不可开交之际,其在背后推波助澜、火上浇油、釜底抽薪、黄雀在后之类的事情,做的顺风顺水,无比流畅,无形中更进一步加剧了东宫形势之艰难。
五月初,一场剧烈的急雨将京城内外浇了个透,从山上崩塌下的泥土石块甚至压塌了南郊的官道,抢修了好些天才重新清理出来。在来势汹汹的大雨冲刷之下,城外乱葬岗上几乎四处可见或新鲜或腐烂的曝尸。那些原本就只有一床破席、甚至直接就草草盖上几锹土完事的尸首们,浅表土层被冲走后,尸骨不宁的被迫重现天日,再被野狗们扒拉啃咬,更加惨不忍睹。这其中,有一具新鲜的尸体引来了仵作的注意——宁王的案子被下了死命令,京城办案的差役们几乎倾巢而出,日日扫荡着一切犄角旮旯,收集梳理着一切能找到的线索。这具尸身衣着齐整,料子也不差,在褴褛遍地的乱葬岗,可谓十分罕见。从体格手脚来看,这人应当是练家子,令仵作触目的是,尸体后心一个狰狞的创口,明显是无防备之下被人偷袭而死。这袭击来的出人意料猝不及防,甚至连牙根处的毒囊都未及咬破——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个被灭口的死士。
豢养死士是极为昂贵、隐秘且危险的行为,寻常官宦甚至巨富人家都不会做这等事情。纵观大周朝,有能力、有资格、有胆量养死士的,不会超过十余家,每一个名字拎出来都代表着滔天的权势与吃人的手段。而且,死士的培养极为不易,多是从小调教起,死亡率极高。成功培养出一个得力的死士,其耗费成本几乎相当于等身的黄金——等闲之下,谁会舍得随随便便杀掉灭口?更别提,这具尸体的右手臂和手指上还有常年佩戴器具而勒出、磨出的痕迹——是什么器具?袖弩吗?!
兹事体大,下头不敢隐瞒,第一时间便迅速报了上去。
据说,上头并未置评,只批复了三个字:接着查。
案子接下来的走向有些奇峰突起。一如被雨水冲刷开的泥层,一系列牵扯的蛛丝马迹仿佛随着尸体的出土开始诡异的渐渐浮现,而这些线索最终竟然指向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向:江南程家。
金陵程氏,累世书香,簪缨之家,“一门七进士,三代两封疆”的童谣,唱的就是他家。
宁王正妃,便是出自程家长房的嫡女。这可是当年皇后千挑万选才为儿子挑中的妻族。
宁王遇刺,刺客竟然与程家有瓜葛?难道,真如近来外界传言,这不过是宁王为了扳倒太子而自导自演的一出苦肉计?
然而,昭宁帝看到卷宗后,并未如大理寺卿预期般的流露出震惊、愤怒或者其它的情绪,相反的,皇帝面色阴沉,食指屈起,一下一下缓慢的隔着写满蝇头小字的纸张敲击着桌面,最后极为冷淡的吩咐他下去。
一头雾水却敏感的觉察到危险的三品大员,战战兢兢的刚出了殿门,就听到里头传来剧烈而沉重的碎裂声——皇帝砸了御案上的镇纸。吓得他赶紧加快步子急急而出,毒辣辣的日头下,竟起了一身冷汗。
却说明心殿里,昭宁帝眉心扭曲的瞪着卷宗,雷霆之怒交织着深切的寒心,让这位平素指点江山的一代天子忽然感觉无限疲惫。他看着卷宗里煞有介事的描述,甚至还查出程家家主似乎与一支隐秘的力量往来密切,里里外外暗指宁王所谋不轨。
皇帝冷笑起来。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程家到底是怎么回事——替皇帝管理着设在江南的暗桩呢!而这种极度的隐秘,连储君都是不知道的。
好应对,好心机,好手段。
联想起前些时无意间得知的,南疆战役时东宫一系背后那些阴暗的、却差点动摇战局根本的无耻动作,皇帝黑如永夜的双眸中,已经一丝温度也无——
太子,其心可诛!
五月二十九,太子探病坤宁宫时,言行不当,忤逆嫡母,至皇后咳血昏厥。帝震怒,责以不孝不悌、失德无行,乾纲独断之下,草诏废太子,又令迁出东宫,发回原信王府自省,非诏不得出,史称“昭宁之变”。
时局震荡,朝野惊动。大周开国百多年来,夺嫡党争有、血腥政变有、甚至逼宫夺位也有,但活生生的“废太子”并圈禁,这么多年来却还是第二次——上一回,可要追溯到开国初年的“六王之乱”时期了。
储君乃一国根本,身系国祚命脉,非极端情况迫不得已下,绝对不会有所擅动。因此,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言行不当,忤逆嫡母”什么的,只不过是个幌子,借“孝悌”这个大帽子来掩盖真相罢了。并且,一个被一国天子、亲生父亲盖棺定论为“不孝不悌”的皇子,即便能力再强、势力再盛,基本上也已经断绝所有政治生涯,不可能再有任何机会反扑,除非揭竿而起——那就变成真正的乱臣贼子了。
废太子到底做了什么,令一向对他嘉许信任的昭宁帝如此痛心疾首自断手臂?联想起之前宁王遇刺一案,大理寺据说一度查到了线索,但后来却暧昧模糊的不了了之。面对各方或直白或隐晦的打探,大理寺卿始终讳莫如深,一副无可奉告的样子,并约束的整个衙门上下如惊弓之鸟,半点风声都不敢往外透。但是有时候,没有消息反而是最大的消息。渐渐的,坊间私下,各种版本的猜测流言发酵蒸腾,最终殊途同归于一点:“太子为铲除异己刺杀宁王”。这话题如今虽不可说、不敢提、却被普遍认为是铁板钉钉无可怀疑的“事实真相”。
与之相印证的是,皇帝以雷霆万钧之势,几乎没给长子留一点反应时间的就摘掉了太子府的匾额,换回原信王府的门楣,又将废太子与家眷子女近十人并零星侍妾人等系数圈于府内,守以重兵,任何人非天子手谕皆不得见。又将原府中上下百余奴婢仆役悉数关押核查,另挑选了三十人送进去,以供役使。
快刀斩乱麻的处置了长子,昭宁帝并未就此收手,而是顺势把太子党中最核心的几个人物,其中包括了太子母族护国公府的和妻族汝阳侯府的人,贬的贬调的调谪的谪,三下五除二的割裂打压。一时间,太子一脉元气大伤,几无抬手之力。
太子被废,据传宫内淑妃大受刺激几欲崩溃,跑去明心殿苦苦分辩哀求,可是皇帝连见都不肯见就打发了回来。内外打击之下,淑妃一夜间就病倒了,烧得说起了胡话。齐王作为淑妃幼子,原本在乾州监督农垦水利之事,为着太子出事,急急赶回京城。淑妃一倒,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干脆含泪请示了皇帝,留在长春宫里日夜侍疾。昭宁帝一向疼爱这个憨厚讷言的最小的儿子,这回太子的事情也没迁怒到他身上,告诫勉励了两句便罢。
这样的态势之下,朝野风向迅速逆转,别说东宫嫡系了,便是那些平素走的近些的,此刻都诚惶诚恐恨不能割袍裂袖以示决绝,生怕沾上一点。才调回京城没几月的新任门下省侍中何靖,风雨便不曾断过,在以极为低调的姿态萧规曹随了小半年后,终于以“旧疾复发”为名,获准致仕,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总的来说,虽然免不了一阵子人心惶惶,但把持朝政二十年的昭宁帝一直牢牢控制着局势,加之军队始终在全盘掌控中,因此虽然不免动荡,却并没有伤到根本,更毋论掀起风浪,因而大体上还是平稳过渡的。
等略略尘埃落定后,新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新任太子人选。
昭宁帝自宠信安乐侯后便再无所出,因此拢共只得三名皇子。废太子就不去说他了,最小的齐王与太子同出于淑妃,且为人低调寡言,多年来掩盖于长兄的光芒之下,无甚引人瞩目之处。倒是宁王,本就是皇后嫡子,出身其实最为尊贵。且这些年来,虽然太子始终不着痕迹的针对打压,到底也算是历练出来了,此番历劫,所谓大难不死,焉知没有后福?
事实上,连宁王自己都是这样想的。在他看来,废太子明明已经一盘好棋,却被他自己下坏了。对于自己被刺一事,如今回过神来,宁王简直要冷笑着感谢信王府里那出了昏招的兄长。他叫人刺杀自己结果引火烧身,而自己则在一场生死攸关后,离那位置已经只有一步之遥——真的,除了自己,还有谁有资格坐上去呢?老三不过是个翅膀都还没长硬的毛孩子呢!
很快的,宁王府开始门庭若市,探病者络绎不绝,虽然绝大部分人都没资格见到正主,但拜帖如云,堆积满筐。到了这时候,大约只剩极少数人还能维持置身事外的观望态度。平安侯就是其中之一。
第3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