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每天都在作死[穿书](53)
谢靖站起来冲了出去。张洮心想,皇帝居然已经这般不清醒了,看来真的很严重,何烨却想到谢靖临进宫前,非要刮胡子这一道,心中若有所思。
没过多久,谢靖便回来,何烨见了他,叹息一声。其余诸人,虽心里和何烨一样吃惊,却也都没说什么。
这须臾之间,谢靖又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胡子,刮了个干净,下巴上边,还挂着三道血痕,看着怪吓人的。
这边皇帝施了针,昏睡过去,谢靖立在一旁,神思恍惚。张洮等人,也懒得叫他,自去别室,听太医说皇帝的病情。
院判说,倘若一年前,按太医院的法子,收敛心神,好生休养,也不会弄成这样。
那道士的符水,虽则无毒,到底消耗精神,用了一日,便要拿两日功夫去补,皇帝身体底子已经没多少本钱,自然很快就捉襟见肘。
张洮便问,那该怎么办?
院判说,太医院这边,能用的法子几乎都用完了,从前倒有一个喜欢兵行险着的,要是他在,或许能试试。
知道皇帝病重,已经派人去找了。只是这一时半会儿的,也找不着人。
便都有些一筹莫展。
此时忽然有人说,“不如张榜求医?”
众人都想不到,这话居然是从一向少言寡语、又谨慎小心的何烨嘴里说出来的。
张榜求医这种事,虽然戏文话本中常见,但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实际上并不多。
一般到了张榜求医的阶段,几乎是连太医院都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了,治好的机会远远小于治死的几率,比较珍惜生命的大夫通常不愿来。
有那种特别艺高人胆大的,揭了皇榜,也不是说就能马上给皇帝看病。还有资格审查,看家庭情况,往上数七代不能有反贼。还看学术背景,工作经历,过往实绩,只有名气特别大,能力特别突出,运道特别强的人,才能通过。
但是这样的大夫,通常不用到张榜阶段,太医院就知道了,然后就被消化吸收成为太医的一份子,比如正德年间的李时珍。
所以张榜求医,是要在茫茫大海之中,找一颗漏网的明珠。
但是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万般无奈之下,京城各个城门,连夜贴上了皇榜,又用驿马发至各府道,只说进宫为皇族治病,又许了赏金若干,愿意的话,还能留在太医院任职。
谢靖对内阁其他人的这个主意,不置可否,他从入宫那天起就一直守在皇帝床边,轻易不说一句话。
皇榜贴了出去,内阁和太医院,并未抱太多期待。
没想到只过了七天,就有人揭了下来。
第55章 红丸
揭榜的这位, 也不是生面孔, 正是一年多前,被卢省挟私报复、从鹤年堂连夜出逃的李亭芝。
因为是老熟人,自然省掉了很多程序, 太医院院判见了他, 不由得松了口气。
之前他说“兵行险着”的奇才, 指的就是这一位。李亭芝的父亲幼时在荆州府跟随师傅学医,是院判的小师弟。
后来师傅故去, 徒弟们境况各异, 失了联络,等到院判发达了之后,回头去找当年的师兄弟们,才得知小师弟已经不在了。
因他是蕲州人, 院判便托人去蕲州寻访,得知小师弟留下一个遗腹子, 长到七、八岁, 在家乡的药铺中, 给人当学徒。
院判此时还不是院判, 只是太医院里一个六品太医,他辛辛苦苦攒了一年的假, 离开京城, 跋山涉水,到长江边上的小镇,找到了李亭芝。
他在药铺的后院里, 见到了正在推药碾子的李亭芝。小男孩没爹没娘,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瘦得像只猴。没上过几天学,连官话都不会说。
因为有牙牌印信,药铺主人见自己店里来了这样了不得的大人物,赶紧上好茶伺候,问到什么便知无不言。
他说李亭芝,认药记方,比别的伙计都要快,干活也麻利,做完手头的事,就立在大夫身边,看他问诊治病。
当然,他没说李亭芝因为放下别的伙计交代的活儿,跑去看治病,经常被大一些的伙计胖揍的事儿。
于是太医大人,给了药铺主人十两银子,感谢他对李亭芝的栽培。便把这孩子带在身边,当个挂名的医学生。他闲暇时候,喜欢游历山川,搜罗药方,采集药材。后来大些,就让他管着生药库。
李亭芝翻看历代医书,对里边的药方颇有兴趣,还喜欢改良,不是改剂量,就是变动其中几味药材,因他没什么出诊经验,所以很少得到尝试,也没法验看效果。
不过院判却从他身上,看到了当年天分高绝的小师弟的影子,李亭芝改过的方子,确有可取之处,但是太医院平时服务的对象,都不是一般人,还是以稳为主,不好拿来练手。
李亭芝这一年多,因害怕被卢省惦记,本准备逃回南方老家,不想路过济南府时,被一家药铺收留,掌柜还想把闺女许配给他。他想着“大隐隐于市”,便留了下来。
前几天他去城外,找一种只在冬日峭壁上出现、拿来做药引的硝霜,出历山门时,看到了皇榜。
他在宫里待过,知道所谓皇族究竟有几个人,祁王就藩,公主远嫁,皇后去世,都是下旨昭告天下了的,那么现在病重的,极有可能就是皇帝。
之前卢省来找他,他不肯去,是看不惯这阉人颐指气使,又想有院判在,也不一定非要自己,如今见了这榜,心中一沉。
卢省虽然讨厌,皇帝却是个好皇帝,他一路上的见闻,都说的是这几年,不论好景荒年,哪怕是打仗的年岁,也再没饿死过人。
于是连夜辞了岳父母和妻子,赶紧往京城来了。
李亭芝进宫那天,刚好是除夕。他甫一进宫,验明正身,就被老院判拉着,先去给皇帝号了脉,又观其面色,再看过往用药的记录,就着饺子,一张张看下来,不知不觉,过了这个年。
谢靖这些天来,惜字如金,一应事情,俱不插嘴,就守在皇帝身边,陈灯来喂药时,他就在旁扶着皇帝坐起来,弄得卢省都插不上手,他不敢去呼喝谢靖,只能阴阳怪气两句,谢靖也不睬他。
其他人不理他俩在皇帝面前争相表现,张洮他们,这些天都没回家,在内阁里歇了。眼见有人揭了榜,才都又进宫来。
院判为李亭芝打包票,众人便都觉得,让他试试吧。李亭芝从没见过这种阵仗,豪情顿生,熬了三大夜,捣鼓出一个方子,递给院判,就睡死过去,鼾声震天,卢省赶紧叫小内侍,把他睡觉的屋子,门缝都用布堵死。
院判看了看,欲言又止,给其他几个太医传看了,大家表情,莫不如是,张洮见状就问,“如何?”院判说,“这方子,有些凶狠,几味虎狼之药……”
张洮就皱了眉头,嚷道,“这怎么行,”他说了这句,又停下来,也知道,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皇帝于昏沉之中,感觉自己后背,靠在别人身上,那人低声细语,听着十分熟悉,叫他心中有说不出的快慰。
等陈灯收了碗,谢靖用丝帕替皇帝擦嘴,眼见他了无生气靠在自己肩头,又是心疼又是愧疚。早知如此,哪怕是拼着抗旨,也要进宫来看看他就好了。
皇帝的眼皮,忽然动了动,谢靖低声叫了一句,“皇上,”又想太医说了,皇帝五感失灵,听不到也看不见,便伸出手来,轻轻托起皇帝的手。
“谢卿……”皇帝心满意足,叫了一声。
他想要抬起手,再去摸摸谢靖,当年只抓了一回,他就跑了,如今好不容易回来,还靠得这般近,机不可失。
他抬起胳膊,踌躇满志,用力一抓——
谢靖只见皇帝的指节,微微往里蜷住些,就蓦地一松,整个人浑身也如涣散一般,靠在他身上,无知无觉。
谢靖心里,仿佛叫人拿刀开了个口子,惊叫起来,“皇上,皇上……”
张洮他们,听这叫法,只当是皇帝不行了,心想李亭芝这剂猛药还没用上,怎么就……再一看,皇帝只是又晕了过去,便都把自家一颗心,又往回塞了塞。
谢靖胸中之恸,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他幼年失怙,人世荒凉,没少受苦难磋磨,早已练就一副铁石心肠。
先帝故去时,他虽也感到忧伤,但更多的是遗憾,从此少了这位赏识他的君主,如今的皇帝,却是远远不一样。
皇帝登基之时,年纪尚幼,谢靖陪伴在他身边,隆嘉初年的风风雨雨,可谓是君臣二人一同度过的。这其中的情分,无人可比。
隆嘉九年夏天的那件事,和后来发生的事,虽叫他二人,疏远了不少,在谢靖心中,虽然对皇帝赏罚不明、宽仁过度有些微词,却从来没有真正怨恨过皇帝。
更不用说,他自回京之后,又发觉自己心中,对皇帝有了些别样的情愫,要是说出来,恐遭天打雷劈,便深埋在心里,只想着能常常见着他,替他拢好这江山便是了。
谁知皇帝竟命不久矣。谢靖望着躺在明黄锦被里的皇帝,情不自禁伸出手,摸了摸他瘦得颧骨微微凸起的脸颊。
“皇上恕罪。”仿佛耳语一般,谢靖轻声说着,指腹在光滑微凉的皮肤上,轻柔地缓缓滑动,仿佛担心力道再大一点,就要把他弄破了一样。
阁臣几个和太医,几经商量,还是下不了决心,李亭芝睡醒了,吃得肚大腰圆,见没自己什么事儿,就又去太医院看医书了。临走时留下一句话,“现在用药,十五前后就能见到效果,再晚了就没用了。”
这话说得张洮等人,更是心急如焚。可是这等大事,需要一个能下决断的人,不然出了什么事,谁来负这个责任。
通常来说,得禀明皇帝本人,把正反两方面结果说清楚,请他老人家亲自定夺,毕竟是关乎性命,生死还是要把握在自己手中。可现在皇帝一直昏睡,拿主意的就该是内阁首辅。
只是满朝文武都知道,张洮够仁义,又喜爱张罗,意见特别多,嗓门还大,就是不合适决断。
其实这也有好处,他当首辅这几年,朝政大事都是内阁集体智慧做出的决定,充分发扬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效果也很好。
就是现在吧,有点指望不上。
谢靖走了过来。
他这些天几乎都待在皇帝屋里,大家都快忘掉他了,眼下见他过来,何烨便把大家的讨论情况,低声和他说了一遍。
“治吧,”谢靖说。
有他定调,李亭芝便着手制药,谢靖也没闲着,开始调查李亭芝的身家,又对他每日行为,严加看管。
李亭芝是技术型人才,从没在行政岗干过,不够圆滑,脾气很不小,知道谢靖查他,虽还不至于当场顶起来,心里着实憋着一口气。
过了三天,李亭芝拿了一颗药丸过来,足有乒乓球那么大,枣泥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