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平民(77)
如今那些大官老爷一窝蜂的往西边涌,他们想过去说不定还得被撵呢,谁让那块地界儿就那么大,人多了可是养不活的。
啧!杨大川砸了咂嘴,那这盐还得多换才行啊,十斤盐也不知够不够家里两年造的,等到明年第一茬的粮食收下来,还得过这边多换一些,怎么也要保证这两年的量才行,杨大川心里暗暗做了决定。
回去的路上还算顺利,早上都趟过了一遍,大家的速度就快了许多,赶着天黑前安全回到了村里。
回来的半道上,杨大川还逮了只肥兔子,如今这山脚底下这些小野物可是不常见,他们见到时,这兔子正被一条胳膊粗的竹叶青给缠得死死的,眼瞅着就要断气儿。
杨大川见到怎么可能放过,一点儿不怕吐着蛇信“斯斯”叫的大蛇,一手拿刀,一手拿棒的上前给利索解决了。
“你们胆儿可真够大的,就不怕那蛇过来叼你们一口?”大湾村的人虽然羡慕这到手的兔子肉,但自个儿也知道,要是光他们村几个,十有八九都是绕道的。
“多对上几回就不怕了!”平山村的人哈哈一笑,当然这话说的硬气,但其实他们自个儿心里也打怵,平常都是打海耗子的多,毕竟被那东西叼上一口,只要不陷在耗子堆里,疼一阵儿也就过了。但这毒蛇可不敢主动招惹,挨上一点儿可都得歇菜的,也就大川胆大不当回事儿。
杨大川只要了那只肥兔子,打死的那条竹叶青顺手就递给了村里其他人,其他人也高兴的紧儿,大好几斤呢,大伙儿分一分也能给家里添个菜儿。要知道他们小香肉虽然不缺,可是吃多了也腻味儿 ,这小龙肉可是补得很,平常大伙儿得手的不多。不过他们是知道大川家的,家里老小都不爱这口。
“大川,要不晚上来我家吃一口?”
“嘿嘿,大川,上我家喝口汤呗!”
家里收了粮,今天又顺顺利利的换到了盐,大伙儿心里高兴,纷纷互相招呼村里其他人上家里吃饭。
杨大川摆摆手,拎着肥兔子一路小跑回家。嘿嘿,要是回家晚了,阿嬷做好了饭菜,今晚就吃不上兔子肉了。
“啊嬷,我打了兔子,今晚吃兔肉吧!”还没进门,杨大川就扯着嗓子大声叫唤,家里顿时又热闹了起来。
晚上,杨大川终于吃到了心心念念的红烧兔肉,一不小心就给吃撑了,溜溜的在堂屋消食,壮壮安安正是有样学样的时候,像两根小尾巴一样背着个手挺着个刚吃饱的圆溜肚子,嘻嘻哈哈的跟在自家阿爹后面慢慢踱步。
“好的不学坏的倒是学的有模有样。”芋哥儿出门瞧见两孩子作怪的样子,照着小屁股就来了两下,不许他们背着手走路。
“你也一样,正经儿的不教,偏偏搞这些歪门邪道!”杨大川也没逃过,挨了芋哥儿一指头。
“大川,你今天上秋里镇咋样,那边有没有学堂,收不收学生?”沈阿嬷一边收拾桌子一边问道。家里这孩子见风似的长大,可得好好操心以后了,秋里镇上的蒋家以前是个大家族,听说是有族学的,也不知如今还收不收外边学生。
“啊嬷,就算他们收,咱们也不能放心把孩子送过去啊!”杨大川一脸无奈,沈阿嬷不常出门,院墙几乎就没出过三两回,不知道如今上秋里镇一趟可是不比以前进皇城简单的,这接来往送可不是个轻省儿活,再说把孩子放到别人家里,十天半个月的回来一次,他也不能放心。
“家里种地也没啥不好!”芋哥儿撇撇嘴,不以为然。以前他们大湾村不也有个上了半辈子学堂的读书人吗,在他看来那就是个傻子,整日的不事生产,窝在家里孵蛋儿,一把年纪了还累得家里爹娘操心,肩不能抗水不能提的,连自个儿都养不活,如今这年景都不知道还在不在呢。
自个儿儿子可不能养成那样,还不如在家里学种地,一家子平平安安的,能吃饱穿暖他啥也不求。
“那现在镇上情况咋样,世道有没有变好?”沈阿嬷也不是一定要家里孩子念上书,但若是能开学堂了,不也说明这个世道变好了吗!
“听说准备将皇城搬到西南那块儿地界呢!”杨大川将今天打听到的消息跟芋哥儿、沈阿嬷说了,然后又将自己的猜测说了出来。
皇城若是真的搬到西南那块地界儿,西南那边的山可比他们这儿更多,能打粮的土地更少,北边过去的人多了,粮食肯定得不够,说不得以后他们还会有人过来走商贸,这样他们以后吃盐就方便了。
但是官府也有可能派人过来当官,辖制他们这块儿的人,若是有官差下来,到时估摸他们还得上税,而且这税可能还轻省不了。
“那还不如不来呢!”芋哥儿一脸嫌弃,到时过来又是上税又是服役的,那得多糟心啊!
“不来,咱们吃盐得难了。”杨大川摇摇头,这南边沿海成了耗子窝,西边的盐矿官府把着,他们想吃盐就没地儿寻了。
“这日子就没一个消停的时候。”芋哥儿把手里的抹布往盆里一摔:“好不容易家里顺当些了,又得遇上这些扒皮喝人血的玩意儿。”
“瞎说啥呢?”沈阿嬷上前拉了芋哥儿一把,这官府的事儿可是能随便乱张嘴的。
“还不定呢,都是我瞎猜的。咱们这边的海耗子跟毒蛇也是贼凶,说不定他们还来不了,到时还得咱们自己人过去换盐。”杨大川安慰了一句,现在担心也没用,没个一两年西边也定不了。
“爹爹,星星,亮!”也不知道啥时候,这两小子蹲在了地上,用手指戳地上的小虫子。
“这都啥时候了,还有这走地儿的萤火虫?”杨大川凑近一看,原来是不会飞的萤火虫,一闪一闪的,怪不得能吸引住两闹腾的小子。
“哎哎,你两可别上手啊。”芋哥儿缓过气了,赶紧出声阻止自家两孩子,他可是知道的,这两兄弟胆子大的很,连蛇都是敢上手抓的,可不能养成这性子。
“不管以后咋样,孩子可得好好教!”沈阿嬷叹了一声,自家孩子不识字不要紧,但得知理懂事儿,遇到啥都傻大胆的凑上去,可不得碰头吗。
“大川,你以后也少出门,咱家都靠着你呢。”沈阿嬷叮嘱了一句。
“知道,我肯定小心。”杨大川一听沈阿嬷这话,将儿子抱到一边,过来搂着芋哥儿安慰:“咱享福的日子在后头呢,不用担心。”
天气变冷,除了偶尔去村里边帮建围墙,大伙儿又开始忙起田地间的事,这会子红薯土豆种下去也长不成了,干脆就跟杨大川家一样,种些萝卜白菜喂家里牲畜。要不然撒点红花籽也是好的,这玩意儿肥田,要是明年真能种三茬水稻的话,这都能起大用的。
今年比去年要冷些,还没进腊月,大伙儿都感觉到了,冷风一阵一阵的往屋子里灌,房子糊的不结实的已经有些抵不住了,都商量着准备到外边挖粘土烧转去。不过天冷了也有好处,外边的蛇鼠都少了,如今再到外边干活儿也少了两分担心。
杨大川最近也跟他们搭伙出去一块儿挖粘土,他倒不是想烧砖,他想要烧瓦片。他们家的瓦片是地动过后挑挑选选剩下来的,七零八落的盖在头顶上,总有些小缝隙。
刚转冷没几天,冷风从头顶上灌下来,大人还受得住,但是孩子却受不住了,这几天家里两孩子就有点发热咳嗽,杨大川哪里还敢耽误,收拾收拾东西就跟村里的人一块往窑厂去了。
粘土也不是到处就有的,他们村烧转烧瓦片得到离村里五里地儿的一个小土包上,这里的土虽然比不上正经的砖瓦土,但是烧出来的质量还不错,村里建围墙的砖都是从这儿来的。
砖瓦胚村里的师傅能帮搭把手,但是这烧转的柴,烧瓦的土就得自个儿准备了。他们村口外边大多数是黄泥糊的泥胚房,这天一冷,都有点受不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汉子过来烧转置瓦。
“啧啧,前两年冬日里晒得要死,家里搭个茅草屋都嫌热,如今真住上茅草房了,这天气又变冷了,真是怪事儿!”前些日子刚从村里拆房搬出来的人抱怨,“要像去年一样也成啊!”去年的年景多好啊,一年到头风调雨顺,冬天不冷也不热,舒服的紧儿。
“今年不冷,总有一年会冷,你还能住泥胚房一辈子,你也忒没出息了?”有人开口笑话,“咱如今这泥砖可都是不收钱的,好年景的时候你可遇不着。”
“可拉倒吧,咱这泥砖也不知得不得劲儿,正经年景里你要是敢卖出去,非得抓你上官府不可!”
“反正总比泥胚强!”
“天冷着也不错,海耗子跟毒蛇都少了,咱们外头干活也能安全些。”
“缺心眼儿吧你,天冷了可不长粮。”
“……”
烧砖块、瓦片得挖土,制胚,晾干,垒到砖窑里,用大火持续烧制。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杨大川他们为了省事儿,分成两拨人,每三天一轮换回家,其余时候都得呆在瓦窑厂里,挖土,砍柴,要不然就是和泥浆打胚。
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又都是一群糙汉子,吃住都是随意糊弄,不过两三天下来,留在瓦窑场的都瘦了一圈,浑身乱糟糟的像个野人一样。
“五叔,五婶今天没来啊,我今儿带了腊肉过来呢?”五叔是他们平山村的泥瓦匠师傅,这次村里建围墙的砖都是他带着村里的汉子过来烧制的,其他人还能偶尔回家看看,但是五叔却是得长时间守在这儿的,五婶为了照顾五叔,也常常跟着住这边。
幸亏五婶还常常待在这边,要不然他们出来干活的这一群汉子一天干活下来,连口热汤都喝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