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温柔又强大(184)
青黎既没有听人读书,也没有写字,依旧在檐下坐着,晒着余晖,静听冬日的空旷和寂寥。
她其实并不喜欢在情感中追究缘由,可她们太特殊,这份感情永远不会公平。
就像青黎永远不会主动要求秦宸章对她承诺未来,她不需要,也不会那么做,因为她清楚,在这样的一个世界,让从小受此间教育长大的秦宸章于千万人中吾独往矣,实在过于苛刻。
至于秦宸章,她轻易便可以掌握青黎的生活,却从不提青黎是否对此喜欢,是因为她也清楚,在现实里她能以势压人,可感情这种东西,掰开揉碎去分辨,她毫无优势。
而如今一切太平,彼此看起来亲密依旧,其实不过是互相忍耐罢了。
昭义公主风头正盛,连带着底下人干活极快,鸿文阁不到三个月便落成,里面书虽不多,却引来许多人的目光。
其中医经一道还得景贞帝亲发圣旨,由国师孟远知为首,连同整个太医令,收集天下医典共同研习。
青黎没有跟那些白胡子老头争夺具体的研习方向,径直定下医典管理条例,从信息收集到资源整理,组织目录,编序分类,数据验证,对外传播……所有的标准和章程列得清清楚楚。
很快这套准则便被整个鸿文阁沿用,各部文献的目录大纲定下之前,都会询问她的意见。
不过即便如此,青黎也没有比以前忙碌太多,一日里还是会有半日都待在府上,毕竟若论环境舒适,鸿文阁无论如何比不得公主府。
相对而言,秦宸章倒是更忙一些,她从前以侍疾的名义住在宫里,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给皇帝端个汤喂个药,还是因为她近身侍奉便有机会插手朝政。
朝中固然有礼教禁止后宫干政,可皇权意义里的家天下,国事便是皇帝家事,既是家事,与身旁近亲之人讨论一二总也避免不了。
秦宸章便因此看了不少诏书,偶尔还会替代宦官给景贞帝念折子,她胆子大,遇到无关痛痒的政务还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景贞帝对她报以无限宽容——他像是突然发现,只要他这个女儿足够聪明大胆,她可以给自己做很多事,比如在病重时寻求天下医师为自己治病,她还可以给自己背黑锅,比如泰山封禅,比如与突厥起战事。
昭义是皇室公主,意味着她天潢贵胄,身份尊贵,只要给她足够的权限,她可以如同皇子一样给自己助力。
可她又仅仅是皇室公主,所以也意味着她永远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甚至于,她会比自己所有的儿子都要听话无害,她会尽可能盼着自己永生长寿,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会有靠山。
对于有用的人,而且还是自己的血脉,景贞帝自然也不会亏待,所以他听从昭义公主的意见提拔了几个从前跟随周筑的武将。
在他心里,周筑已经倒下很多年了,周氏又没有后人,底下那些个副将晾个几年,早该脱掉以前的皮,如今又有昭义公主在其中做缓冲,他更可以借此施皇恩收人心。
昭义公主自然也对景贞帝表现得更加孝顺,每次进宫都要带新鲜玩意,昂贵稀有如海金、砗磲,普通平常的如宫外街上一道小吃,甚至新春的绿叶子,地上捡的一枝新花。
边关在打仗,朝堂上便不像以前那般平和,偶有与皇帝政见不合的,拌嘴的,吵架的,耿直上柬的,景贞帝不是暴君,当然不可能动不动杀人,总会有那么一两次要受气。
皇帝受气,昭义公主便在底下给他做打手出气,颤颤巍巍的老头子她碰不得,那些个权贵后代她还惹得起,一个一个去查总有屁股不干净的,严重的直接挂去大理寺,没什么好由头的就把人家乖孙儿套头打一顿。
那些老头子给景贞帝告状,景贞帝表面斥责,却总是轻拿轻放。
如今,这京中谁人不知道景贞帝疼爱女儿呢?
谁人又不知道这昭义公主不堪教化,跋扈嚣张,恶名远扬呢?
第133章 古代宫廷33
边疆之战一直绵延了小半年, 北地天寒,临近阳春三月,积厚了一整个漫长冬季的冰雪才开始融化, 大军铁蹄一过,整个草原被践踏成巨大的泥潭, 宛若沼泽。
边军大将冯长仞拿下曲西三城的捷报传回京城,景贞帝惊喜过望——曲西三城在先帝时以求和为由割地赔出, 如今在他手里抢回来, 岂不是彰显自己治下国力强盛的最好证明?
同时,随着捷报传回来的还有请战令, 曲西三城以北还有六城,都是曾经燕国的城池, 这些年或因征战或因和谈而被迫割让。
而如今燕国占了先手,一朝翻身打的对方措手不及, 若能一鼓作气势如虎,继续向北挺进, 说不定现在就是百年来开疆拓土的最好时候。
朝中主和、主战的声音继续打响, 双方各执一词, 沸反盈天。
皇帝犹豫再三,最后还是胆怯的意识占据了上风。
不打了, 反正这些战功已经能堵住那些文官的嘴, 足够封禅泰山。
朝廷之中京兆尹兼兵部尚书郭熙眼看景贞帝又要龟缩, 不忍错过这大好时机, 连夜拜访昭义公主,想让这位最受皇帝信任的公主从旁说和。
秦宸章却清楚景贞帝贪生怕死的本性, 别看现在打了胜仗,其实皇帝心里唯恐突厥被激怒后会跟燕国生死纠缠。
他今日愿意支持打仗, 乃是为了封禅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目的达成,还不知此次和谈要付出多少银钱去安抚。
相比于继续劝皇帝北征,不如想想怎么劝阻他此次和谈少赔点钱。
郭熙闻言一脸凝重,可又不得不否认,这确实是景贞帝能干出来的事。
果然,不过几日,捷报的呼声还没有落下,朝中就因为和谈的内容吵得不可开交。
景贞帝意兴阑珊,满心只期待泰山之行,文武百官对封禅却态度消极,响应寥寥。
秦宸章让人编了支对景贞帝歌功颂德的小曲,传唱于京内,以此来表明对皇帝的支持。同时又联合郭熙和户部吴仁裕向皇帝进言,砍了一半和谈的赔银用于军费,另一半用于封禅。
景贞帝二选其一,自然是去泰山重要。
礼部刚把日期敲定,各种方士之辈便涌入京城,役夫被抽调去修整山道,垒砌方石,好在如今春耕结束,倒没有引起民间太多动荡。
而皇帝虔诚于心,早早便开始斋戒坐禅,连朝会都要为此让步。
孟远知作为国师,被景贞帝召在身边侍奉,极少再出现在各家权贵宴席之中。
如今鸿文阁修书只分了两类,一类是帝王亲自下旨要修撰的医经,主要在杏林苑,孟远知不在,所有事宜便均由青黎负责。另一类则是秦宸章之前以修《汉书》为由发起的经史一道,主要在崇林苑,由公主府书史柳若林负责。
短短半年,鸿文阁修书一事就已经收拢文人近百,如今翰林院上下也不过一百二十多人,不免有人认为其越矩。
昭义公主便将一本署名为《景贞字典》的纲要递给皇帝,景贞帝观之大悦,而后便送出不少宫中珍藏的孤本古籍,身体力行地为公主的修书之事予以支持。
但实际鸿文阁中诸人,其才华质量远远比不上翰林院,昭义公主并没有打算光明正大设出一个小翰林,所以对招人没做太过严苛的要求,无论性别、年龄和籍贯,只要读过书,会写字,便可以前来求职。
修书是当世之大雅,又是为皇家做事,即便只尽微末,说出去也比做些小私塾夫子、教书先生来得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