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清和 下(133)

作者:来自远方 时间:2021-05-21 09:08 标签:豪门世家 天之骄子 穿越时空 强取豪夺

    鬼力赤向明朝称臣,得天子亲封,虽不享朝廷俸禄,级别也相当于“藩王”。如今,这位“藩王”却被赶下可汗位,带着手下四处逃命,鞑靼还放出消息,要拥立本雅失里做可汗,分明是有“犯上作乱”之嫌!
    撵走领了朝廷敕封的鬼力赤,拥立本雅失里,经过大明同意了吗?
    鞑靼内部事务?
    呔!鞑靼早向大明称臣纳贡,继承汗位怎么能绕开大明天子,自作主张?
    分明是藐视朝廷,无视天子,找揍!
    京师地动,定然也是上天看不惯鞑靼此举,给朝廷提醒,草原上的邻居不老实了,必须好好沟通一下。
    尽管地动在金陵,鞑靼部落在草原,孟清和的话仍很有说服力,赫然将两者捏在了一起。
    “臣请陛下,以国朝之威,肃草原之事,抚天下万民!”
    既然地动的原因找到了,就该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天子计划北巡,无疑是个好机会。不需要调动大批边军,只需调动大宁,宣府,甘肃等地的部分官军,到草原上溜达一圈,足够给以震慑。
    再不悔改,奉皇命自助游的官军,人数定然要翻倍。届时,旅游路线发生变化,不小心和当地居民产生摩擦,造成任何后果,大明概不负责。
    “臣请陛下,听万民之请,平北疆之乱!”
    话落,孟清和跪地,顿首。
    一片丹心,为国为民,天地可表。
    沉默,良久的沉默。
    武将不说话,自成国公定国公下数,已然被兴宁伯的大手笔震惊。这是要在朝鲜之后,继续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发兵草原,征沙漠?
    文臣一样不说话,六部六科,御史翰林,集体瞠目结舌。兴宁伯的口舌之利,心思之敏捷,再次出乎众人预料。
    武将,勋贵?
    向以捕风捉影为己任,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言官,都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有这份本领。
    浮石沉木,颠倒黑白,相差十万八千里都能扯到一起,简直比做出锦绣文章的定国公还要打击人!
    不是没人想出言驳斥,可理由呢?
    夜观天象属不务正业?
    朝堂上还立着有神棍嫌疑的兵部尚书,就不许兴宁伯有点业余爱好?何况,兴宁伯的师傅可是姚广孝!有他做师傅,还有什么不可能。
    鞑靼内部动乱不关大明的事?
    谁敢这么说,不用孟清和驳斥,永乐帝会先伸出大脚,直接踹飞。
    就这么认了?表示兴宁伯说得对?
    憋屈啊!
    明摆着是胡说八道,却找不出更好的理由反驳。弹劾锦衣卫的御史互相看看,尚未提出的后半部分计划,明显要胎死腹中。
    自己提出的理由,虽说更有事实依据,但在兴宁伯的“胡说八道”跟前,直接被比成了高大上脚下的矮穷挫。
    关键是,兴宁伯先提鞑靼内乱,再提天子北巡,话里话外主张发兵草原,合了天子的心思,也符合勋贵武将甚至是部分文官的利益。
    征讨安南,让许多人尝到了甜头。
    土地粮食人口一步到位,广西云南接连开了互市,不起眼的凭祥县,更成为西南有名的商队集散地。不提武将,便是文臣,也有不少在购买土地和各种交易中得利。不出意外,起了战火的朝鲜将成为第二个安南。
    如今,兴宁伯联系京城地动,以鞑靼汗位更迭为由,提议发兵草原,奉天殿中群臣,已有不少起了盘算。
    比起可能在北疆获取的利益,锦衣卫的事,稍后再议?
    朱棣高踞龙椅之上,将群臣的表情尽收眼底,看向的孟清和的目光愈发和蔼。
    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出列附和孟清和的提议,永乐帝就能当场拍板,立刻下旨。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有人站出来了。却不是武将中的任何一个,而是户部尚书夏元吉。
    “兴宁伯所言,臣附议!”
    这个发展太出乎预料,朱棣也不免愣了一下。
    很快,更让他惊讶的事情发生了。
    继续户部尚书之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先后出列,支持孟清和的提议。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没有表示支持,却也没出言反对,沉默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六部天官,三位立场鲜明的支持孟清和,犹不甘心的两名御史瞬间风中凌乱。是他们没睡醒,还在做梦?
    三名尚书表明态度,孟清和并没太过吃惊。
    不提其他,单是“利益”二字,足以撼动人心。
    沈瑄没有第一个出列,他只需站在这里,就是给了孟清和最大的支持。
    成国公也没有当众表态,毕竟国公身份特殊,如果两位国公都站出来,很容易引起文臣反弹。文武不两立,为反对而反对,不是笑话。
    徐增寿和张辅却没有这样的顾忌。
    前者是皇帝的小舅子,自然一切以天子的利益为基准,以皇帝之意为准绳。
    张辅在安南立下大功,但有沈瑄朱能在前,并未马上列入武将第一梯队,作古的老爹张玉才够资格同两人并列。
    徐增寿和张辅先后出列,朗声道:“臣附兴宁伯之议!”
    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表明立场,旗帜鲜明的支持孟清和。
    情势一面倒,即使有人跳出来反对,也掀不起任何浪花。
    朱棣顺应群臣之意,下诏,将京城地动直接和鞑靼内乱挂钩,并向鞑靼派遣使臣,敕谕完者秃王本雅失里和太保阿鲁台,郑重表示,草原上的事,朕已经知道了。鬼力赤得朕亲封,不提前打招呼就将他撵走,是扫了朕的面子,朕很生气!
    不过,朕也不是不讲理的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一力追究责任,难免伤了彼此的感情,所以,朕决定网开一面。
    “如能幡然悔悟,负荆来归,定加以封爵,厚以赐赉,俾于近塞择善地以居。若为下人所惑,图可汗之虚名,虽祸机在前有不暇顾,可以安南之鉴!”
    威胁完毕,不忘补充一句“朕爱人之诚同于皦日。”
    翻译过来,朕向以宽厚待人,以诚推人。想安稳的放牧过日子,就老实的接待朝廷使臣,学习鬼力赤,向明朝称臣纳贡。否则,朕另派人上门,就不是有话好商量了。
    敕令当殿拟定,当殿宣读。
    最后一个字读完,无论文武都有同样的观感,天子是铁了心要到草原上烧帐篷。这样的一封敕谕送出去,心不宽的八成会直接气吐血。
    任务完成,孟清和回到五官队伍中。接下来的事,不需要他再出头,自然有朝臣完善补充。
    不过,让他没料到的是,永乐帝不只想借机收拾了鞑靼,还想顺便将迁都一事完全定下。
    “朕北巡之后,欲在北京天寿山修建长陵。”
    此言一出,奉天殿中顿时一静。
    在北京修陵?
    华夏自古重身后事,帝王多生前开始修建陵墓。朱棣提出在北京修陵,无疑给出一个讯号,他下定决心迁都,谁反对也没用!
    朱棣几次三番表明决心,反对的朝臣仍是占了多数。
    迁都是大事,虽然天子下令北京行部建造皇宫,规划京城,南京的大多数官员仍不愿迁王北方。为了让天子打消主意,太祖遗训都被搬了出来。
    “臣请陛下三思!定都金陵乃高皇帝决议,迁都一事关系重大,还请陛下陛下慎重考虑。”


上一篇:清和 上

下一篇:重生之吃定少帅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