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学习成为人生赢家(132)
他本来以为这个词会一辈子焊死在他脑袋上,可上了大学尤其还是读的物理专业,他就发觉过去的那套不那么灵光了。
本一还在中游,本二低空飘过,本三差点挂科,他毕竟还是有理想的,奋发了一年终于顺利上岸,拜入高霄教授门下。
要知道,高霄教授差不多可以算是燕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了。性格诙谐,经费宽裕,科研能力强,对学生也大方,差不多就是学生心中最完美的导师,想拜入他门下的不知凡几。可条件好自然标准高,高霄教授每年也就收两个博士、三四个硕士罢了。
邓廹那时候其实对自己都没什么信心,没想到真的过了。他一度兴奋得恨不得为导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蜡炬成灰泪始干,但事实是残酷的。
十几年来,他基本都在靠自己的天赋解决问题。即使大四那一年还算努力,但他仍然没有培养出静下心阅读文献的好习惯。
所以,每每面对电脑读文献,读没读进去不知道,反正总能在屏幕前收获一箩筐的落发。
在硕博阶段,不读文献不读专业书籍是学不到什么的,导师可不会像中小学教师那样把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恨不得喂到嘴巴里去。
他努力过,但很痛苦,以往对知识的轻慢终于叫他遭了报应。
“我真的,有时候看完了简直等于白看。”邓廹站起来开始模仿营销号讲废话,“读论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量子物理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读论文其实就是读量子物理的论文,大家可能会很惊讶为什么会读量子物理的论文呢?但事实就是这样,小编也感到非常惊讶……”
邓廹表演完废话文学就坐回去继续演绎苦情剧经典镜头之痛苦抱头:“所以,在我阳光明媚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焦虑而破碎的心……”
“呕!”叶诗忍不住干呕,“你叙述就叙述!别抒情!”
季知行明白邓廹的困境了,“坐不住,记不住,想不通”,这是很多人读文献时的痛点。他挺喜欢邓廹的性情的,而且这个月来邓廹也给了他很多帮助,于是主动说道:
“需要我帮什么呢?”其实他也猜到了,无非就是讲论文。
果然,邓廹双手合十,拜托季知行:“以后有空的话能带我看论文吗?”
“可以啊。”季知行欣然应允,他特别愿意看人努力学习。
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他不能与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们相提并论,但也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一粒两粒的火种燃烧得更旺盛些。
经过商量,两人商定了论文讲解方案。邓廹每两天挑一份他需要的论文交给季知行,第一天他自己先读一遍,第二天再听季知行解析。
一开始是一对一授课,后来叶诗也加入旁听。
他虽然是博士,但读文献的能力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毕竟这世上没有哪个老师专门会开一堂课教导学生如何去读文献,硕导、博导们往往只起一个「师傅领进门」的作用,大家只能「修行在个人」。
况且季知行讲得真的很好,从论文的核心成果到研究方法,从理论基础到实验方案,都解析得头头是道、深入浅出,叫人一听就脑门一亮,觉得眼前突然明朗了。
而且他除了解析论文本身,也会适当地旁征博引,分析参考文献,同时也不吝于分享自己钻研文献的方法。
这种能有效抓住关键、能层层深入的阅读方法是很宝贵的,很多人直到毕业也未必能学会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精读文献。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渐渐地,旁听的人越来越多,连其他导师的学生也慕名而来。
量子物理毕竟是物理学的前沿热点,学物理的硕博们主攻量子物理的不在少数,所以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定期聚集到办公室听季知行解析论文的就有二十几个人了。
高霄教授发话,让季知行不必拘泥于他们实验室的科研方向,举凡量子物理相关的文献都可以多看看,好夯实基础拓展视野。所以后来,来旁听的人就商量着轮流挑论文请季知行解析。
季知行并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反而觉得受益匪浅。给别人讲论文其实正是在践行「费曼学习法」。通过教会别人,高效倒逼自己主动学习,从而对知识掌握得更深入更透彻。
就如当初在期末补习班,他在讲题时突然得到打通三套算法的灵感。这段时间因为要定期解析各种论文,他不仅逼着自己迅速深耕量子物理,还得到了很多启发。
又过了一段时间,实验室的办公室已经挤不下那么多人了。
祝主任闻讯,特地给季知行安排了一间专用教室。一开始是三四十座的小型研讨室,后来又换成梯形教室,并在官网上线了「一起读文献」预约模块,方便季知行备课与管理课堂。
季知行站在讲台上指着论文配图解析道:“从这张图曲线的变化与散点的占比程度可以看出……”
他看着座无虚席的教室,突然反应过来,怎么好像莫名其妙地他就开始在燕大上课了?
作者有话说:
第69章
“所以, 就这篇论文的结论而言,《量子共振隧穿三极管的环形陈绝缘体器件研究》《Preparation of quantum materials based on superconducting topology》这两篇论文,还有Annual Reviews本月发表的综述是比较合适的拓展阅读材料, 我已发送到公共邮箱,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自行下载。”
在季知行宣布下课后,像往常一样,立刻有学生在讲台前排队, 请季知行解疑答惑。
“季老师, 刚才讲到实现量子器件小型化和集成化的部分时,我有一点不明白, 如何在太赫兹量子器件上对量子态进行有效制备和操控呢?”
“这一点你可以参考上周《Nature》发布的那篇《Photoelectric test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 for terahertz quantum devices》, 里面有提到两种太赫兹量子器件的最新进展。简单来说,就是在亚波长尺度上实现多光子纠缠态……”
排在第二位的梁岑抱着笔记本暗暗咋舌,每次都是这样, 好像不管问什么问题,季知行都能旁征博引,立刻联系到合适的相关文献并给出答案。真想钻到他的电脑里看看,他到底看了多少文献, 以至于能够这么应对自如。
眼看前一个人已经问完了, 梁岑赶紧上前, 摊开笔记本问道:“季老师……”
这声「季老师」他叫得心甘情愿, 所有来听课的学生也是。
其实一开始大家多少有点别扭,他们都是燕大的硕博, 授课的却是广陵大学的本科生。季知行有破解NS方程的成就、有菲尔茨奖的荣誉加身,燕大的学生佩服归佩服, 仰望归仰望, 但也自有一股傲气。
以往来燕大演讲的名士, 若是徒有其名的草包,不管那人多有声望,燕大学生也敢于提出质疑或当场将他轰下台。
所以,季知行的名声与荣誉并不能为他赢得燕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真正叫所有来听课的人都心服口服地称一声「季老师」是因为他对论文学术性、深层次的研究和洞见。
花了半个小时解决了所有问题,季知行收拾笔记本走出教室,却见一个年轻人站在门口踌躇不前。他定睛一看,是俞竹藜。
“请问,是有什么事吗?”季知行主动搭话,一是因为他感佩于俞竹藜弃普林斯顿offer而留在国内的选择,二是他知道俞竹藜比他还社恐,站在这里徘徊就是因为不知如何开口。
俞竹藜这才挪到季知行跟前,腼腆地开口:“就是……能麻烦你指导我的论文吗?”
季知行连连摆手:“看看还行,不敢当「指导」二字!”
俞竹藜25岁就博士毕业了,如今在燕大任教,他才是正儿八经的老师。而且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在这个领域,除了NS方程,季知行哪敢在其他方面大放厥词?
俞竹藜也没多说,直接将手里打印出来的论文递过去。
季知行接过一看,原来真是NS方程。
年初他破解了NS方程,近来各大期刊上应用NS方程通解的论文已经接二连三地层出叠见了。而且因为审稿周期所限,肯定还有很多论文在各大期刊的编辑邮箱里排队,但这还是他亲眼看到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