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纪(77)
刘恩站立在赵受益的身侧,替他说道:“诸大臣有何事进谏,尽管奏来。”
包拯闻言出列,面容肃穆,沉声道:“臣包拯有事禀奏。”
他也算是个崇政殿里的名人了。
当年刚刚当上御史的时候就以一封万言长文参倒了时任副相吕夷简,出知江南茶政回来又在殿上斥责内侍把太后气得晕倒。
即使是作为一名御史,这战绩也过于辉煌了些,叫人忍不住心生胆寒。
此时见他又有事禀奏,文武百官不由得都缩了缩脖子。
不知道这位爷又看上了哪个倒霉鬼。
这可是个不管不顾的黑面煞星,谁被他盯上谁在劫难逃,阿弥陀佛,可千万不要是我啊。
赵受益微笑:“包卿有何事要奏?”
包拯道:“臣请太后撤去珠帘,还政于陛下。”
文武百官一阵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倒不是诧异他居然敢请太后还政,而是诧异他搞了这么大的一个阵仗出来,居然只是请太后还政?
时移世异,今非昔比,太后刘娥早已不是之前那个把持朝政的太后了——太后病了的时候,皇帝还没大婚。现在皇后再过几个月就要临盆了,太后的病依然没好。
上次得了这么久的病的人,还是先帝呢。
先帝的结果大家不是也看到了吗。
什么病居然能病这么久,大家伙都心知肚明的。
这病到底还能不能好,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了。
太后久不上朝,太后党也早就散了。
现在就算刘娥真的强撑病体坐到了那方帘子后头,也早就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呼风唤雨了。
人走茶凉,人死灯灭,都是自然之理。
而这时候,你,把太后气病了的御史包拯,又明目张胆地叫太后撤帘还政?
也太得理不饶人了吧!
有些事情,私底下做了也就做了,何必又摆到明面上来说呢?
皇帝已经叫太后病倒在后宫了,现如今的太后,还不还政,还有什么区别呢?
你就让她安安心心地在后宫养病,等她像先帝那样忽然薨了,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皇帝现在事实上已经亲政了,差的只是一个名头而已,而这个名头是个虚名头,正如现在仍然设在殿旁的珠帘是个虚设的东西而已——
虚设的东西,又不妨人,管他作甚呢?
你此时要太后撤帘,好像皇帝有多急于掌权,迫不及待地要把太后排挤下去似的。
明明只要静待太后薨了就能解决的事,非得拿到阳光底下来说。
图什么呢?
图给皇帝安上一个不孝子的名头?
本来太后就不是皇帝亲娘,再闹这么一出来,民间真就要流传出天家母子相残的传说了。
皇帝必定不能乐意。
文武百官都啧啧摇头。
这个包拯,太不会揣摩圣意了。
果然,御座之上的皇帝眉头微微一皱,轻叹一声:“母后保护朕躬,鞠躬尽瘁,朕,实在不忍……”
说着,就要落下泪来,仿佛他母后马上就要死了似的。
百官纷纷感叹他们皇帝真是说哭就能哭出来,也跟着一起擦了擦眼角。
皇帝都哭了,你不哭,等着发配外州呢?
包拯道:“太后摄政,本非常例,只是权宜之计。陛下已经大婚,可以亲政,太后也是时候撤帘还政,将江山社稷交还到陛下手中了。”
百官暗暗摇头,就像现在太后还掌握着什么权力似的。要说掌权,那也是……咳。
就一个名分的事情,至于吗?
皇帝难道不想要他的孝子名声了?
赵受益将眼泪擦净:“可是朕,实在于心不忍。”
包拯道:“陛下是太后之子,可也是天下人的君父。还望陛下不拘于……”
“够了!”赵受益扬声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母子之情,与君臣之义,又哪能区分的开呢?父母以孝治子女,朕以忠治天下。子女在家不知孝顺父母,在外又怎能忠于君父?朕若不能做母后的孝子,又怎么配做天下人的君父?撤帘还政之事,休要再提!”
包拯俯首:“臣遵旨。”
百官赞颂:“陛下纯孝。”
看看,看看,这才对嘛。
反正太后也病得下不来床了,给她在崇政殿留一个帘子怎么了,正好拿来刷刷孝顺的名声啊。
赵受益道:“忠即孝也,孝即忠也。人人都是孝子,人人都是忠臣。”
“朕听说,夏枢密文学清雅,颇有令名。”
忽然被点名的夏竦忙道:“陛下谬赞。”
赵受益笑道:“朕读过夏卿的文章。辞藻典雅,唇齿流芳,是一等一的美文华章。夏卿不必太过自谦了。”
夏竦道:“臣惶恐。”
他确实是有点惶恐,不知道皇帝为什么挑了这个时候夸他文章写得好。
赵受益道:“夏卿既然擅写文章,那朕就给夏卿一个任务。”
夏竦道:“敢不从命。”
赵受益道:“朕欲请夏卿为朕编一套册子,将我大宋开国以来的忠臣孝子之名人善事编篡其中,刊行天下,以扬忠孝之风。朝廷上文章写得好的,除了一个晏殊,就是夏卿你。晏殊他……唉,不提他了。看来此事非夏卿莫属。”
夏竦一愣,忽然脊背一凉,冷汗打湿了内裳。
开国以来的忠臣、孝子……
孝子……
他道:“臣,遵旨。”
赵受益笑眯眯地道:“如历任宰执忠臣,更是要大书特书才好。”
“臣,领命。”
赵受益笑着看他。
害怕了吧?心虚了吧?
晚啦!
赵受益高高兴兴地宣布退朝,留夏竦自己琢磨该怎么把这一关蒙混过去。
夏竦其人,是个才子,也是个能吏,但算不上个好人。
身为才子,他天资聪敏,熟通经史,博收旁揽,涉猎甚广。
身为能吏,他于饥年劝说所属州郡大户开仓放粮,活饥民四十万人。他还毁江南淫祠,一扫洪州巫蛊惑民之风。
但,作为一个人……
赵受益不得不说,夏竦这个人做的,太失败了。
他娶妻杨氏,却因为自己宠侍过多,让杨氏忍无可忍,把夏竦的阴私密事告诉了自己的兄弟,出去告了夏竦。而夏竦的娘和杨氏的娘也不相和睦,于是携手到了开封府,请开封府尹来给她们评评理。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于是开封府尹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御史台,闻风而动的御史们把夏竦参了个狗血淋头,夏竦出知黄州。
若不是立下了活四十万人的大功,还真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回京城做官。
可能就是因为此事,夏竦和他.娘产生了隔阂。
他.娘死后,按例他是要丁忧去官,给他.娘守满三年丧的。
但是夏竦急于进取,不乐意赋闲三年,于是悄悄回了京城,走了门道,搭上了时任宰相王钦若,王钦若给夏竦开了后门,让他不用守丧,立刻回京当官,而且还能当大官。
知制诰,为景灵判官、判集贤院,以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勾当三班院兼侍读学士、龙图阁学士,又兼译经润文官。迁谏议大夫,为枢密副使、修国史,迁给事中。
赵受益看着夏竦在母亲去世之后的仕途履历,心里啧了一声。
就这,不给你压一个不孝的大帽子在头上,让你这辈子都翻不了身,朕就不姓赵。
自古孝道就是政治正确,官员丁忧守丧更是常规设定。
张居正夺情都被骂了几百年,人家还是摄政大臣,朝廷没了他不行。你一个不轻不重的官员,也学人家夺情?
好大的脸面!
赵受益让夏竦去编纂孝子贤臣小册子,纯粹是为了恶心夏竦。
夏竦要是要点脸呢,就不敢把自己往册子里写。到时候赵受益只需问上一句,比狗鼻子还灵的御史就会把夏竦的黑历史挖出来,然后狠狠参他一本,赵受益就可以合情合理地让夏竦再次出知外州。
- 共210页:
- 上一页
- 第77页
- 下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201
- 202
- 203
- 204
- 205
- 206
- 207
- 208
- 209
- 210
上一篇:在横滨当守护神的日子
下一篇:武侦绫小路的工具人指南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