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圈后我成了国家宝藏守护人(76)
苏振清有些奇怪地凑了过来:“一大早看什么呢?吃着饭看手机不消化,对肠胃可不好。”
苏方把手机递给了苏振清, 端起碗喝了一大口豆浆:“是H国申遗的事, 有个H国的女星戴着发簪说这是H国的非遗文化, 闹上热搜了, 好多人@我。”
苏振清翻了翻微博,把手机递还给了苏方, 只看了苏方一眼,他立马就明白了苏方的小心思:“你想回应?”
“想有什么用?”苏方闷闷道,“还不是不能说。”
“不是不能说,是不能乱说。”
苏振清一句话,苏方的眼睛亮了起来。
苏振清敲了敲苏方面前地桌子:“先吃饭,上班以后看看院长怎么说。”
苏方等了将近一天,直到快下班时才被院长叫了过去。
“关于微博上沸沸扬扬的H国申遗的事,你也知道,我们尊重各国文化遗产,也相信教科文组织的审核严谨,只是咱们是个言论开放的国家,尊重公民言论自由的基本权益,所以也不会对网上的讨论做出太多的限制,再说,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网上的事,由它去吧。”
苏方一点就透,当即兴高采烈地应了:“是,院长,我明白了。”
刚要走,院长又连忙把人叫住:“记住,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管好自己,莫渡他人。”
苏方点点头:“院长放心。”
下了班吃过饭,苏方就一头扎进了自己房里,拿着手机编辑了半天,却怎么也不满意,最后干脆退出了微博,打开了直播。
直播没有预告,开启得猝不及防,又是个新号,因此一开始的直播间冷冷清清的,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人。
【这是谁啊?新主播吗?看起来好帅!】
【卧槽!苏方!你是苏方吗?】
苏方微笑着点了点头:“对,我是苏方。”
弹幕里没有等来回应,可是不一会儿,直播间的人数就开始骤然多出了十几名,紧接着人数开始以一种坐火箭一般的速度飞速增长,没多久,就突破了一千人。
【真的是苏方吗?】
【怎么突然开直播了?】
【一定是为了H国申遗的事吧?是准备反击了吗?】
【官方为什么不作为?难道任由H 国偷我们的文化吗?】
【大家别乱说话啊!别害了苏老师!】
【要我说,管理层里一定有奸细。】
【感觉还是教科文组织的问题。】
……
人一多,直播间也开始变得混乱起来。
苏方微微皱眉,开口道:“大家暂且不要激动,我看到了大家给我的留言,也知道大家心里有气,本来想着发个微博回答一下大家心里的一些疑惑,只是文字越打越多,想表达的东西却还没有编辑完,就想着干脆开个直播,大家一起聊一聊。”
【苏方是故宫的人吧?这算是官方出场回应了?】
“当然不是,我是在故宫工作,但对于这件事,恐怕我的另一个身份更适合来回答这个问题。”
弹幕中很快就有人猜到:
【是非遗传承人吧,我记得在寻旅出场的时候有介绍过的。】
苏方点点头:“没错,我是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所以这件事,我还是有点资格站出来说一说的,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在11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你们觉得,它是世界非遗吗?”
【听苏老师这个语气……应该不是了。】
苏方笑了笑:“是的,虽然很遗憾,但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并不是世界非遗,或许有人奇怪为什么不申报世界非遗,是我们不想吗?当然不是!作为传承人,我当然希望它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只是暂时,我们还做不到。”
【不去申报当然做不到啊!】
“我们一直在申报,”苏方认真地看着镜头,说,“可目前世界遗产委员会规定,每个缔约国每年最多提交一项完整申报,确保委员会每年审查的数目不超过35个,而一轮申报工作从备案,提交申报文本,考察论证,初步审议,补充审议到最后审批通过,至少需要两年。”
苏方叹了口气,摊了摊手:“我们华夏泱泱五千年文化传承,光国家级非遗就有千计,想想这数量上的差别,你们就能明白并非是我们没有行动,而是我们待申报的项目太多,名额却极为有限。而世遗委员会在审核非遗项目时,为避免世界遗产太过集中,失去“平衡”,也会适当调整申报门槛,对我们来说,这显然是不利的。”
【一时之间情绪有些复杂……】
【又气愤……又忍不住有点骄傲。】
【突然看到一旁的镜子,瞬间明白了什么样的表情叫哭笑不得。】
……
【所以H国的优势在于……地方小历史少?】
【那也不能仗着文化弱就当偷啊!不要脸!】
“……咳,”苏方轻咳一声,掩下嘴角的笑意,正色道,“也不好说是‘偷’,关于‘申遗’,向来是不注重追根溯源的,文化形态来自哪里隶属于谁,并不是世遗委员会关注的重点,申遗的核心,一向在于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形态,只要能证明这个文化已经在这个地区存在过一定时期并产生过重大影响,就符合申遗的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儿子学了老子的,然后得奖了。】
【还是好气啊……。】
【端午节燃灯会就不说了,连发簪都去申遗也太不要脸了吧,他们的传统妆造什么时候用过簪子?】
【难道我们就只能这样任由他们把咱们的传统文化偷走吗?】
【听完苏老师的解释,心情更沉重了。】
……
苏方温柔一笑,宽慰道:“其实说到底,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避免它们消失,世界非遗,说到底只是个名头,如果护不住,空有个虚名又有什么用?与其去争夺这一个名号,不如想办法把它们发扬光大,让世界看看,谁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人,发簪,在华夏有着上千年的使用历史,无论是配上传统服饰还是现代装束,都很适宜。”
苏方抬头看了看窗外的星空:“月明星稀,明天一定又是个好天气,如果有闲暇的话,不妨出去走走。”
直播很快就上了热搜,而热搜下,是一连串的邀约。
【明天天气好,我在A城卫星广场。】
【明天天气好,刚好去坐小石潭的竹筏啦~】
【明天天气好,可我还要早八,呜呜呜早八也要戴上我最爱的发簪!】
【明天天气好,作为汉服新手,衣服已经到了,但是发簪还没到怎么办(哭)。】
【明天天气好,姐妹不用多想,汉服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宣传!再说谁说了穿汉服不可以披头发穿运动鞋,只是一件衣服,穿的舒服开心就好!】
【明天天气好,可惜我之前竟然没用过发簪,刚刚去某宝搜索了一下,都好好看!立马下单!】
……
第二天,各个地区的大街上,公园里,地铁中,小河边,不约而同的出现了许多戴着发簪的女生,她们有的穿着汉服,妆容精致,头上满是珠钗环翠,有的只是日常穿着,别了一根简单的银色素簪,偶尔,还会遇上些年轻的男子,扎起长发戴上了发簪。
在华夏,发簪从不拘于性别。
他们在街上偶遇,虽然互不相识,却总能默契地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