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夫郎家的赘婿首辅 下(3)

作者:路归途 时间:2022-07-14 05:37 标签:种田文 生子 穿越时空 小门小户

  如何神路?
  车里的进士掀开了帘子,眼前是一条长长的宽阔的直通远处看不见边际的路……
  作者有话要说:
  滁州文豪:不要大惊小怪一条路就这么叫失了规矩。
  下车一看。
  我天,这是什么神路!


第130章 建设昭州30
  滁州多文人。
  这次前往昭州的诸位文豪先生中,杜若庸是最不起眼的,他只是个举人,年纪又长,也不是滁州城里人,而是滁州下一个小府县人家。
  当初考乡试,屡屡落榜,幸得孙大家云游讲学,他在三十七岁时才考中了举人,而父亲听得他中了举人后,含笑离去,说这辈子杜家便是圆满了,他死也瞑目,能到底下见杜家列祖列宗了。
  即便是之后当官的路并不顺,杜若庸做了几年的九品小官,而后辞官归故里,在小小的府县开了个私塾,日子过得也算清闲悠哉。
  直到听到孙大家回了滁州,杜若庸是一直记着孙大家的恩情。
  若是没有孙大家那次讲学,怕是他中不了举人,他的父亲也要抱憾离世。杜若庸自知无才,也不敢厚着脸皮去拜帖,直到他听到消息。
  孙大家的弟子在穷苦偏远昭州做官,盖了一所官学,却无夫子……
  杜若庸听完后,第一个念头便是:他必要去。
  友人听闻劝说:“那昭州穷苦,之前我连听都没听闻,比那穷的鄚州还要远南,你可要想清楚了,何必前往。”
  “我欠了孙大家的恩情,这次不还,以后怕是没机会了。”杜若庸道。
  孙大家才学名望家世皆遥不可攀,如今好不容易这个‘帮孙大家’的机会,杜若庸是不肯放弃,君子有所为,穷苦又如何,他杜家该还恩情的。
  “讲学又不是你一人听——”孙大家必是记不得你。
  “兄长莫要说这种话,杜某要生气了。”
  之后友人便罢了罢了,随了杜若庸去,反正吃苦受累的都是杜若庸,又不是他。杜若庸与友人道别,知道昭州穷苦,不忍家中妻儿老母受累,便说此去他一人前往,五载便回来,辛苦妻子照顾老小云云。
  杜母道:“你自是去你的,必是要还了恩情。”
  妻子道:“我会关门谢客,在家中好好侍奉照顾母亲,相公在外定要保重身子……”
  长孙年幼,垂髫细发,这孩子生下来便体弱,头发细软。
  杜若庸对这个长孙儿十分宠爱,如今离别摸摸孩子头发,“在家定要听话。”
  “孙儿知道,爷爷您保重身体。”
  孩子是两眼的泪花。
  杜若庸别了头上了马车,等马车走了两步,偷偷看身后家中亲人,不由两眼湿润,这别的地儿也好,昭州不成,他一人受苦便是了,怎么能折腾劳累老母和体弱的孩子。
  自滁州出发,原先说是八位,三位进士,五位同他一般的举人,后来又多了两位进士,一位梁家一位孙家的,皆是旁支。
  不过沾了孙、梁姓氏已经不一样了,尤其是梁家,如今花团锦簇,族人一脉各是入了官场,怎么梁氏子弟也跑来了?
  后来一想,孙大家有两名亲传弟子,一位梁家的梁子致,另一位便是才听闻的顾子清顾兆,如今的昭州同知。
  来的一路上,众人是被车马颠的七荤八素时,还不忘好奇。
  “这顾子清是何来头?”
  “不知,也是才听闻孙大家收了这么个徒弟,怎么如此看重。”
  “何止是看重,连梁家也来人了。”
  “师徒二人一般看重这位顾同知,不知什么家世渊源?”
  众位想,那肯定是什么文人风骨的家族,后来有人说:“不是什么家族出身,听闻是宛南州中一个小村子出来的……”
  “那定是写文作诗文才风流的。”有人断言。
  不然为何会得孙大家与梁子致看重?如此护着?这才收徒几年,便这般费心费力的替其动了人情招夫子。
  杜若庸想,原来是这般文采斐然的人物,那不是他能说的上话的了。过去便老老实实的教书罢了。
  “到了!”
  “没到,是水泥路到了。”
  杜若庸坐在车中,听到前头马车车夫喊话,这又是到了,又是没到,到底如何?他掀开帘子透透气,一眼看到外头景致便愣住了。
  这路……
  来时听人说起,可眼见为实,那些人描绘的不尽十之一二。
  马车停了,诸位是纷纷下了车,一张张脸上都是惊讶,连那孙、梁两家子弟脸上都带着诧异,其他人更不必细说了。若不是在外,杜若庸都想好好摸摸这路。
  之前听说是水泥路,又是水又是泥的,如今脚下平坦光滑,雨水冲洗过后,半点泥泞灰尘不见,十分干净,哪里来的水泥?
  路宽约两丈,两边草丛郁郁葱葱的,更有野花开了,颇得野趣。
  “咱们便走一走,正好松快松快。”梁进士提议。
  其他人纷纷应和,杜若庸自然,他年纪大坐马车颠簸腰酸背痛的,走一走路,迎面吹来的风倒是舒服,只见众人结伴走着,孙进士还当即对此景吟了两句。
  “好诗!”
  有人赞叹,自然也有人添补余下的两句。杜若庸作诗不成,便跟在旁边,听到了好的绝的,鼓掌点头应好。
  走累了,便上车,这次坐上去半分颠簸也无。
  杜若庸心中想,若是从滁州到昭州,一路上路路皆是此路,他也能带全家前往昭州——而后又想,不好,路虽然好,可还是穷苦,不好老小受苦。
  这一条路诸位走的慢,一走两天快三天,车夫说天色不早了,不如就近借村民家中安顿,大家伙便去了,吃着乡野粗茶淡饭,略有几分不同滋味。
  孙进士问:“老翁,我们离昭州城还有多远?”
  “水泥路好走,你们赶着马车快一些走个两个时辰不到便到了。”老翁说。
  人有自责的,都是他路上看景耽误许多,没想到这么短就到了,早知道便赶快一些早早进城。杜若庸安慰说:“莫说白兄看迷了眼,我也是,怎么能独怪白兄呢。”
  其他人纷纷安慰。
  “老翁,昭州城如何?”
  “你们这是想问吃食啊,气候啊,还是旁的?”老翁不解。
  其实问的这人想问昭州城是否真的穷苦,可话到嘴边觉得这般问不好,便说的笼统。现如今老翁反问,这人便顺了其意,说:“都说说,我们是去昭州城教书的,听闻昭州城盖了官学,我们一行人是北方的,人生地不熟,吃食上也要问问。”
  滁州对唐州来说也是南方,可对昭州这极南的便是北方了。
  老翁一听是教书的,顿时敬重,让家中老伴同儿媳再烧一个荤菜,杜若庸以前当过小官,知道村里日子穷苦,难得见荤腥,他们人多,不好让破费,便说不用了。
  “那怎么可,各位先生是顾大人请来的吧?那便是顾大人的尊客,到了我们乡下来,自然是要好吃好喝招待上了。”老翁定要做。
  其他人便感激纷纷道谢,之后又说起了昭州城。
  孙进士观老翁提起顾大人便脸上自豪,话也痛快,人也热情许多,便问:“老翁口中的顾大人可是京里来的顾兆顾大人?”
  “顾大人名讳小人不知,不过确实是外头来的大官。”老翁提起顾大人话多了,“各位先生也见到了,通外头的水泥路没修好前,我们这村子没人路过,人也少,十来户人家,地里的庄稼也不成,勉强糊口,后来顾大人来了,说修路,每天给我们五文钱……”
  “……今年地里的庄稼收成也好,祖祖辈辈地里刨食,从没见过一亩田能种出这么多的稻米。”
  修路得银钱诸位能听懂,虽然五文钱一天在几人看来算什么多的?到了庄稼就听不明白了,怎么庄稼收成好了,也是顾大人功劳?
  这些来人,辞官多的十多年,辞官少的也有六七年了,不说不慕名利不懂吃喝,就是对俗物淡薄些,不甚关注关心,家中略富裕殷实的,那便喝酒吟诗对弈,有时候出游短暂游玩一二,或是去哪里讲学。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