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重回80之大时代(140)

作者:小鱼叉 时间:2018-06-20 16:12 标签:强强 重生

  “咔嚓”梁哲手里的一瓶可乐被拉开,冒出的气泡流了他一手。
  李铮从车里抽纸替梁哲擦干净,“姐,你别欺负他。”
  “行行行,男生外向,姐不为难他。这是打算先把我送到家呢,你们俩去过二人世界?”周思甜后面那句显然是对梁哲说的。
  梁哲抿了抿嘴,显然是默认了。
  李铮也没有说话。
  气得周思甜狠狠地戳了一下李铮的脑袋,“行吧行吧,我不当电灯炮。”临下车的时候,她还狠狠剜了李铮一眼,嘀咕了一句,“小没良心的。”
  周思甜一下车,梁哲就一把抱住了李铮。
  “我想你了。”
  “我知道。”李铮抬手摸摸梁哲柔软的头发。
  劳斯莱斯的隐秘性做得很好,按个按钮,升上来的黑色隔板就把驾驶座与后排空间完全隔离了,梁哲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吻上了自己梦到了好多次的唇。
  交缠舞动,车厢里的气温一下子升高了不少。


第165章
  “李先生、梁先生。”
  “李先生、梁先生。”
  “李, 欢迎回来!”实验室里的戴维戴了一个高高的西方绅士帽,见到李铮进来, 上前用力拥抱他。
  安东尼在一旁微笑着,该死, 又被那个狡猾的家伙抢了先。
  “砰”彩带从张跃军等人手中迸发而出, 瞬间撒到了李铮两人身上。
  “欢迎回家, 老板!”众人异口同声地喊道。
  一股子暖流在李铮心里流淌, 家啊,好久没听到这个词了。
  大半年没见,张跃军和张超看起来成熟了不少,已然能够独当一面。仲彭还是那副笑呵呵的模样, 性情却是比之半年前平和了不少,马文敏一改原来朴素的形象, 一身女士西装, 黑色的细高跟鞋,藏青色带白条纹的信封包拿在手中,俨然一副八十年代女强人的模样。
  “马主任,你也回来了。”马文敏现在是‘体外再生器官技术国际研究中心’的主任, 一年中有大半年实在美国工作。
  “老板, 您这就说笑了。您好不容易回一次实验室,我们做下属的自然要回来迎接。”半年的时间足够悲痛慢慢淡去, 马文敏明显开朗了不少。
  刘思朝换了一身衣服从自己的实验室走过来,看到李铮和梁哲,不由笑开了。
  “才到啊, 我都吃完午饭了。”刘思朝比李铮早一班飞机过来,照他的话说,李铮肯定有明星姐姐接机,说不定还会上新闻,他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倒是让这个老小子说着了。
  接下来,实验室的成员们陆续向李铮汇报了这大半年的工作情况,马文敏那边的联合实验中心已经尝试用人软骨细胞构建人鼻,前期轮廓再建问题不大,但移植和排异成了整个实验中的难题。
  “现有的免疫抑制剂对体外再生的器官似乎不太友善。”马文敏露出一丝苦笑,“不过联合中心已经加快新的免疫抑制剂研究,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体外再生器官技术的完善不会有问题。”
  李铮拍拍她的肩膀表示鼓励。体外再生器官技术和无限时器官储存技术,这是李铮布局未来医疗格局的两个关键棋子,绝对不能出错。
  仲彭、张跃军、张超三人成立了一个联合研究小组,研究一种新功能液体。
  “第五代CT系统已经普遍应用开来了,但是其造价成本高,往往一次检测的开机费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负担得起的,而且我们实地探查过玛丽医院的第五代CT,成像效果虽然比第四代好了不少,但还是不够直观,粗心的医生往往就会漏了那么一两处。”
  “我们的检测液,在人体循环一圈后,再进入CT系统检测,将会增强成像效果。如果说CT成像是立体素描图,我们的检测液就将起到标记笔的效果。”仲彭解释道。
  李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倒是一个十分实用的技术,“进展如何?”
  “实验效果明显还比较粗糙,毕竟没有一个CT机器,让我们不断重复实验嘛。”仲彭笑道。
  李铮摩挲了下巴,“去打听打听,哪家医院还没有引进第五代CT系统,告诉他们我们李铮实验室可以提供无偿借款,只要他们配合实验室完CT成像实验,具体条件和还款细则,郑玲玲你跟他们去谈。”
  郑玲玲笑呵呵地说道。
  和实验室的人打完招呼,李铮和梁哲就上了2号实验室的二楼。
  “这几天,我要整理一些资料,可能会有点顾不上你。”李铮说着,自己都觉得他这个伴侣当得不那么称职。
  梁哲则是好脾气地摇摇头,“能看到你,能一起吃饭,已经很好了。”
  看着梁哲那认真的眼神,李铮刹那间有一种负罪感爆棚的感觉,他主动抱住梁哲,下巴在他肩膀上蹭了蹭,“抱歉,不能给出以后都不会了这种承诺,但是我保证,我会尽量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梁哲揉了揉李铮的头发,眼中露出一丝温柔。
  梁哲自觉到旁边书房办公后,李铮迅速投入了工作状态。他下笔如有神,一本崭新的牛皮笔记本上,时不时出现肿瘤、靶向、基因这种词汇,赫然是李铮上辈子最熟悉的领域,抗癌药。
  抗癌药是李铮最熟悉的领域,上辈子他甚至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攻克癌症的大门。为什么他这辈子却迟迟不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实验环境落后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没有开始。
  癌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在正确认识癌症,发现癌症突变基因前,人类对抗癌细胞的医疗手段就是化疗,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起杀死。
  就像一片庄稼,只要地里生了虫,就把正片庄稼都毁了,只留下一片光秃秃的土地。
  基因突变引起癌症,能真正攻克癌症的也只有正确认识基因,靶向打击。
  而八十年代的今天,人类基因组计划还未开始,大多数人对基因的认识还停留在1953年沃森的DNA双螺旋结构。就好重生回大航海来临前的时代,没有完整的世界地图,谁能相信有人对他说,在这片海的对面有个新大陆,上面有金矿。更别提生命科学是讲究数据的科学,每一步实验步骤都需要庞大的数据资料来支撑。
  总不能让李铮一个人完成人类基因的识别和鉴定。要知道这个工作量之大,可是后世各国科学家们联合在一起耗费十数年都没有完成的。
  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始,则给了李铮一个契机,他要参与到这项伟大的项目中来,不仅是为了人类破解疾病的原理和奥妙,更是为了重拾自己熟悉的领域,癌症靶向药!
  1997年,史上首个癌症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获得FDA批准上市,它以CD20为靶点,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掀开了人类对抗癌症的新篇章。
  李铮有信心让这个新篇章来得更早一点,更早一点。
  他现在要做的是做一份半成品的靶向药实验记录,他用它来说服沃森,告诉他已经摸到了抗癌与基因靶向的门槛,只要让他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或许人类战胜癌症将不再是梦想!
  对此,李铮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实验、记录、再实验、再记录,即使实验方向明确,但是做出一份充实而富有说服力的半成品记录并不比完成一个项目简单多少。
  若不是梁哲天天来报道,把他从实验室拉出来吃饭,李铮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泡在实验室里。
  “再十分钟,阿哲,再给我十分钟。你不明白这种你憧憬了很久的梦想就要在你眼前实现的感觉。”李铮一边说着,一边紧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图。
  这种工作状态李铮持续了整整两个多月。
  1986年5月底,李铮终于从实验室走了出来,他拿着一份厚厚的资料,上面充斥着手写和机打文字,纷乱又有条理。
  “李,虽然沃森教授是个十分随性爽快的人,但是你确定你要顶着这么一副面容去见他?”戴维露出了一个夸张的表情。
  顺利完成工作的李铮显然也有了开玩笑的心思。
  “戴维,把胡子上的咖啡沫擦掉,这话才更有说服力。”
  戴维怪叫一声,径直用自己的黑西装袖子去擦嘴巴,得到安东尼一个嫌弃的眼神。
  李铮耸了耸肩,犹豫了一下,还是走进了卫生间。
  看到镜子里自己蓬头丐面,脸上还有许多细密的青色胡茬的模样,一下子呆愣在原地。
  想起梁哲这几天那面不改色的早安吻,再次确定了这个事实,梁哲对他确实是真爱。
  **
  香江时间的凌晨,李铮给DNA之父,詹姆斯.杜威.沃森去了电话。
  李铮和沃森也算是老熟人了。上辈子李铮在斯坦福毕业后,由导师带领进入冷泉港实验室,而沃森先生则从1968年起就任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主任,也就是说,上辈子的李铮和沃森曾有一段不短的共事时间。
  后来李铮回到国内,从事肿瘤和抗癌药方面的研究,沃森也给了他不少的帮助。
  “沃森先生,您好。我是李铮,是的,我的实验室联系过您。”
  “如果您方便的话,我希望我能与您碰一次面。”
  电话那头的沃森感觉十分惊讶,不过以李铮现在的国际地位,虽然还不能与他这种重量级的国际生物学大拿相比,但已然有了可以和他平等对话的机会。
  “当然,李先生,如果您来纽约的话,我非常欢迎您来冷泉港做客。”沃森说得十分客气。
  对于这位年轻的制药学天才,沃森是十分欣赏的。他觉得李铮和自己是一类人,沃森25岁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被称为DNA之父,树立了自己在生物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而李铮十六岁研发第一款药物,后来又是接连的高产出,为其赢得了制药学天才的美誉,而且他在非洲的那番作为也十分对沃森的胃口,美国人喜欢英雄,而沃森就是个典型的美国人。


第166章
  重新踏入冷泉港, 李铮有一种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感觉,熟悉的建筑物, 熟悉的口音,甚至旁边那棵歪斜的梧桐树, 李铮都见过它三十年后的模样。
  “李先生, 这边请, 沃森先生已经在办公室等您了。”李铮认识这个替他领路的人, 以后斯坦福的博士生导师,后来放弃科研进入金融界,倒也混得风生水起。
  而现在的他还是一个刚踏入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学者,对科研和工作充满着热忱, 他看向李铮的眼神带着隐隐的的打量,十八岁的天才制药学家, 但凡是个人都会好奇。
  “谢谢。”李铮颔首道谢。
  穿过一道长长的走廊, 两人在一扇红木门前站定,罗斯上前敲了敲门。
  门中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男音,“进来。”
  罗斯引着李铮进门。
  门后是一件十分宽敞的办公室,大大的落地窗前, 一张足足有四五米宽的桌子, 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桌子旁边零零散散架着好几个小黑板, 上面用磁石固定着很多纸头,纸头上布满了各种计算公式,分子结晶化学式等。
  沃森抬起头来, 86年的沃森还不到60岁,正是一个学者科研生命最灿烂的时候,他是身材有些瘦削,银白色的头发不似普通老人般暗淡,他抬头看到李铮,脸上露出了大大的笑容。
  沃森摘下眼镜,站起身来,“你好,李,我们的天才制药学家。”他伸出了自己的右手。
  “您好,沃森先生。”李铮也伸出自己的手。
  罗斯与沃森打了个招呼,便退出了门外,同时带上了门。
  “沃森先生,冒昧打扰,非常抱歉。”
  沃森摊摊手,“李先生,我想您一定有重要的事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