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下(69)
一般官员升官,朝廷会给颁发一份任职官阶官名等之类的圣旨,跟随圣旨一起发放到官员手里的,还有一份任职文书,上面有他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到时候要拿着这份文书去上任的。
如果没了这份文书,去上任的时候当地衙门是不认可的,到时候只能找别的路子证明自己的身份,十分麻烦。
陈大人说完后,办公房里的官员们都不说话了,开始拿着笔把名单上的人分块,每个人分上一部分,把分得的这部分名单和任职地以及任职官名抄录下来。
抄下来之后还要去档案里面找卷宗,把卷宗上官员的信息誊写下来,这才能写文书。
所以文书也不是那么好写的,要把这些文书全部写完,要花费上不少时间。
今年因为比较特殊,出了一些事情,所以吏部动手的早,应该赶在年底就能把文书全都写完。写完之后还要加盖吏部官员的手印,加盖吏部红章,这才算奏效。
吏部尚书陈大人是有独立的办公房的,他今天有些累,刚回到办公房歇着,下面的两个吏部侍郎就过来找他了。
他们两个都很好奇这名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按理说这里面大多数官员皇上都没什么印象,还是要靠他们吏部整合后的官员考核结果和平时听别人所说才能判断一个官员的能力好不好。所以这次他们一看到名单改了,十分意外。
陈大人叹了口气,他跟这两个吏部侍郎关系较好,没把他们俩当外人。他叹了口气,说道:“我知道你们俩想问什么,名单不是我改的,是皇上改的。”
其实也不是皇上改的,说的更具体一些,其实是皇上早就准备好的。
当时他看到新的名单的时候都惊讶极了,随即便是一阵恐慌。因为这上面的名单有好多都跟他所上交的名单以及上面所写的官职重叠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手上的这份名单,极大可能在今天之前就已经被皇上知晓了。
他想到这就有些害怕,他听说过皇上身边培养了一群暗卫,专门负责替皇上收集情报甚至还会按照皇上的要求监察百官。
他手上拿的这份名单,皇上未卜先知,还提前就把名单改好了。细思极恐,他真的是害怕极了。出来的时候脸色都不好了,一路急匆匆的就朝着吏部走。
两个吏部侍郎听了之后也都冒出了一身冷汗,的确是让人不寒而栗。还好他们这位皇上是位明君,很多时候即便有些官员某些地方做的有些出格,只要不太过分危害百姓和官场,他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看见。
“年底了,大人,咱们还是小心行事吧。说不准就是这一次往来吏部送礼的人太多了,这也是皇上给咱们敲响的警钟啊!”左侍郎说道。
右侍郎也道:“没错,虽然皇上这次没有责怪咱们,但还是小心为妙吧。”
今天下半年发生了不少事,好多官员都受到了波及,他们还是明哲保身要紧。
陈大人心里暗暗发苦,他也知道是这个道理呀,可有些人的人情推脱不掉,也没法子。
他道:“年底了,让咱们吏部的人都安分点,别想着钻空子了。”
说完他又叹了口气,这个年是真难过呀。这里面来拜托他帮忙周旋官职的还有跟他交情不错的几个官员,看到名单他心都凉了,老朋友的事儿都没办成,唉,还不知道要怎么跟人家交代呢。
除此之外,还有皇帝那边他也害怕。那些暗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谁也没见过,但却无比的神通广大,让他现在想起来在御书房看到名单那时候的心情仍然心有余悸。
翰林院。
吏部尚书从御书房里出来后不久,消息就传到了翰林院。
翰林院的官员们又坐不住了,光是等着任职的名单,他们就等了好几天了,心里头每天都惦记着这事儿,惦记的心痒痒。今天吏部尚书去递交名单,应该当天就能批复下来。所以说,这会儿应该已经有结果了。
第223章 第 223 章(捉虫)
“有没有人去打听消息啊?徐文轩, 你不是个在吏部有熟人,要不去帮大家伙问问呗。”有人提议道。
被叫做徐文轩的青年说道:“我不去,要去你去。”
此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道:“行了行了, 我去打听。”
这人叫杨元放,是弘农杨氏的人, 家族底蕴深厚, 认识的人也多。
他一开口说去打听消息,大家慌忙夸赞他。
一来一回不过一个多时辰的时间,他就回来了。一进门,大家蜂拥而上, 全都围着他问道:“怎么样怎么样?结果是不是已经出来了?”
杨元放坐下神神在在的喝了口茶, 这才开口说道:“我问清楚了, 名单已经出来了。我去的时候吏部上下的官员已经在写任职文书了。等到翻过年,调职的圣旨和文书就会一块下来了。”
大家伙一听要等到过年以后才能拿到圣旨和文书, 心更痒痒了。他们哪里有耐心等得到过年啊?
杨元放自是不着急, 他已经打听清楚自己任职的地方和官职了, 跟他希望中的大差不差,还算可以,所以他这会儿心情十分好。
“你们要是着急想知道结果,就自己去吏部问吧。今年的官员年底考评不是还没交呢吗?你们找这个由头去吏部跑几趟不就知道了。”
这倒是个好主意。
只是每次他们翰林院的考评文书都是大家先上交到一处,最后统一送到吏部的。
有人忍不住了,他实在是太想知道名单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了, 干脆说道:“我这就去找学士说说让我去送!”
有个由头也好方便行事不是?
只是有第一个人站出来这么说, 就会有第二个人站出来说。没一会儿, 就这个事情已经有好几个人争抢着要去了。
史学明大学士从自己的案房里头出来, 一边走一边跟旁边的人说道:“殿下,老臣送您出去。”
他旁边跟着的赫然是换了一身平常衣服打扮的皇长孙李凌尧。
李凌尧来的时候翰林院的官员大部分都坐在办公房里头取暖, 所以没什么人看到他。
史学明一边跟他说话一边引着他往门口走,结果没走几步,就看到翰林院这些官员乱作了一团,一点为官样子都没有。
他脸上有几分不悦。
走近之后一看,原来屋里头也不是每个官员都是如此炸炸哄哄的,看后面那两个还能如此镇定的坐着看书,史学明又有些欣慰的点了点头。
这两个官员他也有几分印象,其中一个就是之前提出法子改进造纸术的那个小宋大人宋声。另外一个倒是不大显眼,他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同一批考进来的三甲之一,名次是什么他记不清了,不过他记得名字,叫吴嘉辉。
这两个是个好的,遇事不骄不躁,还十分镇定,一看就是做大事的人。
李凌尧自然也瞧见了宋声,不过他没进去打扰。“这翰林院果然处处都是人才啊。”
史学明闻言也不知道他说的是反讽还是夸赞,只能硬着头皮附和道:“殿下谬赞了。”
李凌尧走之后,史学明过去训斥了几句,翰林院好些官员都不敢说话了。
之前嚷嚷着说要去吏部的人也都沉默了下来,谁也不敢在这个风口上乱舞。
大家以为这得等到过年后了才能知道结果了,真没想到今年跟以往倒是不太一样,两天之后,吏部竟然来了人,请翰林院几个大学士过去一趟,说是要交接一下调任文书的档案。
确认核实无误之后,吏部所写的拟任文书就可以由翰林院领回去发放了。
翰林院是由三个大学士一起做主的,其中最年长也是最有权威的就是史学明大学士了,去吏部交接完之后,这些调职的文书他就领回来了。
不过领回来之后倒是没先发下去,而是叫上另外两个大学生,还有几个侍讲一块儿开了个小会。
等到人来齐之后,史学明把自己旁边放着的这些文书往前推了推,说道:“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这就是这次咱们翰林院部分官员的拟任文书。等会儿看过名单之后,你们就下去给他们通知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