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二代战神皇帝成长史(34)
一名力工卸下一包粮食,便看见海天交接处驶来一艘巨兽般的战船,待船只再近些,便可看见玄色吕字旗,告知诸人,这是南方大岛岛主家的船。
九幽长三十丈、宽十五丈,在当世已是罕见的大船,又用了最结实的铁力木,船身强度极高,还有部分包了铜皮、铁皮,巨船靠岸时,诸船避让,生怕被九幽撞出伤来。
有见识的人明白,琼崖岛吕家的船队有大船上百艘,其中超过三十丈的大船只有吕家人才能开得这么快。
有海商抱着胸,与同伴说:“吕家家主的船相传是柚木所做,这铁力木的大船应是吕家小辈开的。”
还有老力工压着身边的年轻人:“快低头,这船上的可是真神仙!”
船只靠岸,船上人没有干扰其余人做生意的意思,也不曾派护卫来驱赶路人。
吕瑛让船员们看好九幽,又让船副丰收管好这些人。
“不得狎妓,饮酒要适量。”他很严厉,“违者赶下船。”
丰收严肃道:“是!”
安排好船员,吕瑛骑着老驴下船,姜平牵着兔子跟在后边。
许多人稀奇地打量这个穿得跟雪团儿一般的孩子,有眼神好又离得近的,只觉得吕瑛长得和神仙童子一般。
吕家人代代流传的高大、长寿、美丽,让他们体内流着“神血”的说法变得极有说服力,雨神虽不是菩萨玉帝那样信众广泛的神仙,可也只有神才会留下这样强大而神奇的血脉。
骑驴走出去两百米,港口边又驶来一艘比九幽略小些的货船,那是沿海最常见的沙船,虽破浪能力差了些,航速也与九幽这样的福船不能比,却载货量大,造价更便宜,因而从唐代至今一直是中原大地最为青睐的船型,甚至占据了战船里的主流地位。
单对单的话,自然还是九幽这样的船更有战力些。
有数个家丁从那艘大沙船上下来,抬手示意路前的人让开,为主人家腾出一条道来。
一名身穿宝蓝儒衫的少年人下了船,面上带着淡淡的倨傲,派头比吕瑛足得多。
吕瑛随口一问:“那是谁?”
姜平笑道:“是李家的小秀才吧,看年纪也对得上,听说去年四月在童试拿了滨州第四名,十四岁的少年人,也算不错。”
吕瑛哦了一声,便不当回事了。
李家是广府有名的商户之一,若说湖广的云、宋、郑、仇垄断了那儿的河道、私盐,圈了大片土地,又勾结武林门派,是豪强中的豪强,李家在广府的地位却是不差那四家什么。
李家不贩私盐,可守着东滨港,肥美的海贸生意不仅喂出了李家,还喂出了廖家、熊家、谢家,但说到底,所有的海商都要仰赖吕家开辟和守护的航路才有钱赚。
何况海贸大头也被吕家吃了,琼崖岛所有的港口都姓吕,在岛上比官府还有权威,李、廖、熊、谢不过是吃边角料的,吕瑛在家有理账,自然知道这几家和他们家比只是虾米。
果然,那李家秀才在看到吕瑛和姜平这一行人时,目光在姜平身上停留片刻,认出了这是吕房身边的近卫,犹豫一阵,便对吕瑛拱手施了一礼。
“吕公子。”
吕瑛骑在驴上,对他颔首:“李公子。”
李光君欲客套一番,如果可以,还想与这位雨神后裔套交情,却不料吕瑛已骑驴远去。
秋瑜作为知府的独子,也算滨州第一衙内了,但他这个衙内对欺男霸女没兴趣,平时顶着冷郁的脸,小大人一般忙着椰子油的生意,为家里赚钱。
只有在听到吕瑛上门时,秋瑜才舍得放下账本,亲自去开了秋宅大门。
“瑛瑛。”秋瑜从驴背上抱起香香软软的吕瑛,关切道,“你病好了?我看你的脸色都红润了,跃婆婆真会养孩子。”
吕瑛掐他的脸,不满道:“我在家吃补血药膳都吃得快吐了,你不是说了要带我过年的吗?怎么还要我来寻你?”
秋瑜被掐得说话也含糊不清:“忙着下乡要备的东西,实在挤不出时间。”
吕瑛:“你也要下乡?”
“也?”秋瑜和吕瑛对视着。
吕瑛扬起小下巴:“我已经下完了。”
秋瑜为他整理鬓发:“那可真不错。”
说着,他带吕瑛去拜会秋知府。
秋知府正忙着和清客吟诗作赋,知道秋瑜连背四书五经都不够利索,只不耐烦的挥挥手,让儿子滚蛋。
对待这个不愿走科举路,学武还被赶下山的孩子,秋知府疼肯定是疼的,但也不乐意让他在这美好的日子出来丢人。
吕瑛看出来什么,被秋瑜拉着走时,淡淡道:“今日书房内的人都缺了点灵气,无人可有传世之作,不听他们唠叨也没什么。”
秋瑜:“噗,倒也不必苛刻,其实在滨州城内,他们已经是最顶尖的那批读书人了……”
和秦湛瑛这个书画SSR比,他家老头和滨州的文人们肯定灵气不够啦!
接着秋瑜又说:“我的确不想听他们说话,比起那个,我更想去看看乡下的老人们有没有冻着饿着,快过年了,我想帮他们把这个年过好一点。”
既然吕瑛来了,下乡送礼自然是要一起的,秋瑜的客家话说得还不够流畅,与南方的阿叔阿婆交流时还得指望小伙伴。
吕瑛一口答应帮忙,又说:“这些话学起来不难,你怎么还没学会?”
秋瑜自信满满:“再给我一个月,肯定都会了,我还要把英吉利语、东瀛语的口音转过来,这么多语言的进度要推进,所以慢了点。”
吕瑛睁大眼睛,若秋瑜可以只用一个月就学会客家话、闽语、粤语,还把自己的洋番语的口音也扭过来,那他的语言天赋就很厉害了。
秋瑜带他走入厨房:“要论书画科举,我不如人,我认,可若要说语言天赋,无人可比我。”
因着帮吕晓璇收留了一部分难民,秋瑜手头活钱不多,可以送出去的物资也就相对有限,只有一千斤杂粮馒头。
厨房里垒满了蒸笼,蒸汽携带着粮食的香气进入鼻间,秋瑜亲自端起蒸笼,拿夹子夹馒头,装袋上车,驾车下乡。
吕瑛抿嘴一笑,又让人从布庄中调一批估衣来,这些二手衣物看着不体面,却足有几百件,且在广府这样的南面,也够御寒。
“那些真正穷苦的人,家里大多没有能守屋的壮丁,便是给他们好衣服穿,也容易被抢走。”
秋瑜好奇:“这是你下乡得来的经验?”
吕瑛颔首:“不错,若不下乡,我也不会知道这些事,可见下乡好处多,我以后要多去田间走走才是。”
秋瑜竖起大拇指:“很好,很有精神!”
考虑到瑛子以后要从事的职业,他能现在就点亮田间考察这个技能对老百姓来说也是件好事了。
这大约是吕瑛有生以来过得最开心的新年了,虽然小人家统共也没渡过几个新年。
秋瑜带着家仆,驾了好几辆马车到乡下发放馒头和估衣,吕瑛骑着驴跟在边上,见秋瑜用扁担挑馒头去敲阿叔阿婆的屋子。
送完了馒头和衣物,他们又携手把滨州周边逛了一圈,待吕家长辈耐不住,要来找他们的时候,就从秋知府口中得知,秋瑜已经和吕瑛,两人一起去了附近香火最旺盛的妈祖庙啦。
他们要抢!头!香!
靠海的人们信仰妈祖,每个海边长大的孩子都有妈祖娘娘保护。
秋瑜本只是想带着吕瑛享受一把新年的热闹,却不料瑛瑛小朋友超有精神的,小孩零点准时爬起来,换上喜气的红色衣服,拉着秋瑜,硬是也给他套了一身红。
秋瑜捂着脸,摇摇欲坠,随时都要躺回床上。
“瑛瑛,怎么起这么早?天还没亮呢!”
“等天亮了,你还抢什么头香!”吕瑛说,“现在去都嫌晚了。”
秋瑜:“啊?”
直到被吕瑛拉到了妈祖庙外,秋瑜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漆黑的夜空下,无数灯笼挂在屋檐、支在竹架上,照亮了整条街道,而街道上全是人!